本书以西南丝绸之路历史故事的挖掘、传承、传播为研究视角,探求在全球化文化语境和新技术高速革新背景下如何以创新的动漫作品为展现、交流、合作手段,承担多元文化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在动漫艺术规律和传播规律研究下,分析了西南丝路历史故事传承与动漫艺术发展构建的影响机制与因素,分析西南丝绸之路历史故事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的可行性和必
狄青(1008—1057),字汉臣,北宋河东路汾州西河(今山西吕梁汾阳)人。他出身平民,精通骑射,青年从军,在今陕西、甘肃地区历经大小二十五战,中八次箭伤,受到范仲淹等重臣的赏识和点拨。范仲淹赠言“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从此发奋读书,从骁勇善战的将才,成长为善用兵、多智谋的帅才。此后统兵南下,平定广西。是北宋建立百年
本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代序:读常见书与用新资料1、六朝文献考证,如《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隋炀帝墓志、曹操高陵文物等2、六朝文献导读,如六朝通鉴博议、世说新语、颜氏家训、荆楚岁时记、谢朓金陵诗、刘禹锡金陵诗等3、六朝著作评介,如诸葛亮评传、拓跋宏评传、六朝艺术、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等4、六朝著作序言,
作者从史料中提炼人物故事,比较成功地塑造了魏徵这一性格刚直、颇具胆略、有丰富政治智慧的政治家形象,其他人物如李世民、温彦博、尉迟恭、长孙皇后,也刻画得比较生动,呈现了贞观时政治清明、君臣和谐的政治生态。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暨中古考古论集》按内容的不同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南朝陵墓神道石刻”集中讨论了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制度渊源、南京麒麟铺石兽的墓主、南朝陵墓神道石兽的名称等问题,提出了比较新颖的见解。第二部分“汉唐石刻”讨论了重庆忠县邓家沱石阙、甘肃泾川王母宫石窟、隋《虞弘墓志》等石刻遗存。第三部分“唐代考古”讨论了唐
这是一套适合中国小学生的课后通识科普读物。它紧密依托全球通识教育体系,围绕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三大核心领域,涵盖哲学、中国史、人类史、文学、艺术、民俗、文物、考古、社会、职业规划、生活常识、财商教育、人文地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以及科技发明与生命科学等细分学科,系统地构建了一个完整且多元化的知识架构。旨在培
作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图像代表,大足石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大足石刻,尤其以宝顶山石刻的造像图像最具地方性和代表性,成为研究西南地区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源。在众多研究中,对于石刻图像的形成与图像认识转变的研究却少有涉及。本书以重庆大足宝顶山石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自宋代创建以来,所经南宋、明清、近代、当
沈从文从文人到学者的转身,使其接榫于中国“学者而兼文人”的传统,并成为这个传统在现代中国的一道亮丽风景。本书以文学史与学术史交叉的视野,探究沈从文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相互阐发的关系,发覆此种转变形成的内在理路,为解开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沈从文转型之谜”提供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