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本书从《人民日报》的黄河报道出发,通过对不同时期黄河相关报道的分析与对比,考察《人民日报》从1949年成为党的机关报到2023年近80年来所建构的黄河形象的变化与发展,探究黄河形象变化的根源,以及对国家建设、民族共同体建构的重要意义。
本报告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课题组发布的第10本分析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度保护研究状况的报告,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科研人员、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学者、遗产地专业人士共同编写。本报告指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2023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紧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和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同时,报告也揭示了我国世界
《东亚文明》是由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加强国内学者与世界范围内同领域同仁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东亚考古与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东亚文明》的研究范围以中国为中心,广泛面向东亚世界,所涉领域包括考古学、历史学、文物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研究。本集刊希望通过复合型的研究方法,推动有关
在这部雄心勃勃的政治史和思想史著作里,蔡涵墨考察了宋朝官修史书残存至今的主要史料,这些史料构成了我们理解宋朝和古代中国的基础。通过分析其中作为宋朝政治话语产物的叙事,蔡涵墨全面介绍了这些文本以及围绕其编纂的政治环境。他从这些史料中提炼出“宋代历史的宏寓”,并认为这些史料里嵌入的叙事,反映了儒家的士人治国理念与宋朝廷偏向
16~18世纪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突变”时期,也是传统中国走过辉煌而单调的漫长历程而进入了“天崩地解”的剧变时代。然而这一切变化却是由原本被人们视为渺茫难测的海洋而引发的。本书利用明清时期有关文献并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试图追溯传统中国海上商业力量在世界海洋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期的演变轨迹,重构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海上商
中国作为海洋大国,提升以高中生群体为代表的全民海洋意识,对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至关重要。历史学科作为海洋教育中重要的学科门类,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使命。通过海洋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和热爱,培养相应的海洋专业人才,服务于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与国家建设。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将海洋教育融入历史教学
地图学史是中国历史地理学近10年来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本书作者集近二十年研究的积累,对地图学史的多个问题,如学科发展、学科理路、世界背景下的中外问题研究等进行了集中探讨,体现了地图学史研究进展的新阶段和学术前沿。本书首创运用GIS和数字人文方法检验古地图地物相对位置关系的方法,较好地呈现了中国古地图绘制时的控制网络的问
《宋史研究论丛》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所开创的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期刊式的论文集,旨在扩大海内外宋史学界的学术交流。长期以来,《宋史研究论丛》受到了海内外宋史学界的欢迎与肯定。自2003年11月出版的第五辑开始,《宋史研究论丛》的组稿范围扩大到了海内外宋史学界。本
本书通过对明末天启崇祯年间漳籍著名劝善思想家颜茂猷的代表性著作——《迪吉录》,进行整理点校而形成《迪吉录校注》。《迪吉录》共八卷,分别以“一心普度兆世太平”命卷名,加上卷首一卷,计九卷。“一心普度”四卷为“官鉴”,以历史故事为背景阐发为官之人在执政当中的行为规范,而“兆世太平”四卷为“公鉴”,则阐述普通公民在公共社会及
本书是《艺术史研究》第36辑。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创办于1997年,“中心”创办至今,在香港爱国人士梁洁华女士的资助下,已连续编辑出版了《艺术史研究》(年刊)1—13辑,该杂志以其严谨专业的学术风格及其对国际学术规范的恪守赢得了中外学界的广泛赞誉及好评。并于2005年首批入选“CSSCI来源集刊”,2007年,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