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轨范》是清·徐大椿(徐灵胎)撰于1764年。卷一通治方;卷二-八内科杂病、时病、五官、妇、儿科病证证治。按病证分门阐述,辨证治疗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论述为理论依据和治方根本,而对宋以后诸方则反采"其义有可推试多获效者"。全书取材比较谨严,对病名、病证、方药主治和配合等内容
本书重点论述以毒邪为基础,以毒证为核心的毒理学说,在病因病机上详细阐述毒邪的危害性不同种类及各种特征等。在辨证上,该书增添了新的四层辨证法,以拓宽辨证视野。同时,为了全面掌握毒邪的多变性,又列举了毒邪的不同特殊症状,多角度观察毒邪的变化。在治法选方用药上,介绍了毒邪的特殊治法与有效药物和解毒验方110余则,并附有验案以
丹溪学派的传承与创新》是《浙派中医系列研究丛书》(专题系列)编撰工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该工程得到了浙江省中医药现代化专项的立项支持(项目编号2020ZX002)。本选题对丹溪学派进行系列规范的整理研究,全面梳理该学派的传承脉络,挖掘丹溪学派形成的背景和学术渊源,探讨其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以及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全书分
本书是一部观点创新,注重发展,理论独特,治法新颖的学术专著。书中内容极其丰富,以天癸为核心,探讨脏腑、气血精津液以外的重要物质。作者躬身临床医疗、文献研究50馀载,对天癸研究有素,揭示了天癸不是单纯的生殖之精,而是包含着人体多种特殊物质,具有独特调控和激发机体的作用。因此将天癸按照不同性质和功用,分为至神天癸、至气天癸
本书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研究专著,克服了以往研究性专著枯燥乏味的理论化叙述形式,共分为7章,22节,第一章介绍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的相关概念及历史沿革,第二章和第三章对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介绍了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本书为《陆拯临床医学丛书》之一。本书重点系统论述脾胃的独特理论体系,详细阐述脾胃学说从初创到逐步完善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贡献,脾胃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脾胃在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的影响,各脏腑病变从脾胃论治的价值以及脾胃病变直接治疗脾胃不愈者而从其他脏腑治疗的方法等。全书共12章。首章为绪论,第2章至第8章主要
《陆拯临床医学丛书-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陆拯临床医学全书是遴选陆老已出版、并已超过版权期的,具有独特临床实践体会的专著用丛书的形式修订出版,包括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毒证论、脾胃明理论和症状辨证与治疗共四种。本书主要论述中药的炮制作用与临床的关系,所谓炮制不明了,用药不灵验,说明炮制在临床应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炮制除
邵兰荪是清末民初的江南名医,是绍派伤寒的杰出临床大家(绍派伤寒是浙派中医十大流派之一,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他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并无专著存世,只有部分药方因病者服药后有效而被收藏留存。《邵兰荪医案续集》(史介生稿本)是首次发现的由史介生编辑的邵兰荪医案真迹。此书原稿为未完成的手稿本,经原文解析、去重去残,可保留医
本书揭开了养好肠道不生病的秘密。作者从认识肠道入手,讲解了有关肠道、肠道菌群的基本知识,以及什么是肠漏、亚健康与肠漏的关系、免疫力和炎症与肠道的关系等。之后作者详述了如何简单地自测肠道健康指数,评估肠道情况,什么是食物不耐受,以及如何通过应用RMB(重建肠道菌群平衡)饮食原则和挑选合适的益生菌来调理肠道健康等。 在使读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制定了《数据管理能力框架》,从知识维度、技能维度以及态度维度,构建了涵盖数据生成、清理、分析和应用的全流程的能力框架,并将知识和技能维度分为初学者、新手从业者、独立从业者和高级从业者,对于不同层级的专业人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其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该框架对于加强统计和信息化专业人员的能力建设具有较好的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