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高度凝练总结了国突专家吕光荣教授从医60余年的学术经验,在理论上提出中医是数理医学,并提出中医学学科体系的具体组成;在临床上率先提出辨病而后再辨证论治,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医诊疗体系。诊断上明确症、病、证三者的递进关系,有机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治疗上以证为核心,分层治疗,为中药、针灸与气功导引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疗体系。并
本书收录孟庆云教授亲自撰写的100篇中医医话,包括中医理论见解、临证体会、读书心得、医林典故、中医逸闻轶事等。孟庆云教授以独特的视角,采用医话的形式,选取不同方面的题材,展示了中医丰富多彩的内容。
本书为柳少逸先生五运六气讲座的讲稿整理而成。共32讲,分别为五运六气的渊源、五运六气的科学价值、阴阳五行干支的概念、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四季之应、五运季之应、六气季之应、六经主月、脏气法时、五运三化、五运平纪、五运太过、五运不及、五运郁发、六七常变、六气司天、六气在泉、六气所胜、六气所复、六气布政、六气同化、运气行主岁
《仁寿堂药镜》为明代学者郑二阳所撰。大约成书于明代末期,凡十卷,分为金石、木、谷、菜、果、禽、兽、虫、人、草十部,载药318种,多为医家常用之品。每药先出产地,或载佳品特征;次罗列诸家所载性味、归经;继而精选前人药论,突出临床运用特点,或附加炮制之法。若干药物之后以按语的形式阐发己见,计96条。全书新见虽难称多,然颇便
房颤临证实践
本书以《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研究为题,秉承思政引领中药,中药展现思政的原则,突破既往从单味药物挖掘思政点的模式,立足中医药传统文化和医学人文精神,系统梳理中药学学科专业和课程本身所具有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而对这些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凝练、升华,从历史溯源文化属性科学属性自然属性大医善药典故炮制用药典籍合理用药法则和文化八
本书为《陆拯临床医学丛书》之一。本书重点论述以症状为基础的辨证论治方法,同时介绍微症状与无症状的诊察、症状主症与兼症的区分以及症状在临证中的意义、症状与病因病机的关系、症状与证候疾病的关系等。全书除绪论(即症状临证要义)外,共有19类,选择100症作为重点释例,使之举一反三,执简驭繁。每类后附有症状鉴别简表,书中夹有拙
《兰台轨范》是清·徐大椿(徐灵胎)撰于1764年。卷一通治方;卷二-八内科杂病、时病、五官、妇、儿科病证证治。按病证分门阐述,辨证治疗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论述为理论依据和治方根本,而对宋以后诸方则反采"其义有可推试多获效者"。全书取材比较谨严,对病名、病证、方药主治和配合等内容
本书重点论述以毒邪为基础,以毒证为核心的毒理学说,在病因病机上详细阐述毒邪的危害性不同种类及各种特征等。在辨证上,该书增添了新的四层辨证法,以拓宽辨证视野。同时,为了全面掌握毒邪的多变性,又列举了毒邪的不同特殊症状,多角度观察毒邪的变化。在治法选方用药上,介绍了毒邪的特殊治法与有效药物和解毒验方110余则,并附有验案以
丹溪学派的传承与创新》是《浙派中医系列研究丛书》(专题系列)编撰工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该工程得到了浙江省中医药现代化专项的立项支持(项目编号2020ZX002)。本选题对丹溪学派进行系列规范的整理研究,全面梳理该学派的传承脉络,挖掘丹溪学派形成的背景和学术渊源,探讨其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以及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全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