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是独特的流域性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稿从文化根脉、黄金水道、江山胜迹、造物之美、水润中华等七大版块中,选择长江沿线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和材料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全景展示长江文化的多彩风貌,深刻阐释长江文化的精神特质。本书稿文字精炼,图文并茂,集普及性、知识性、
石鼓文又称猎碣文字,出现于先秦时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石刻文字,风格雄秀独特,一向为篆书爱好者所崇尚,用它撰写诗联。但因年代久远,文字漫漶损毁严重,至今仅存二三百字,撰写诗联受到很大局限。本书通过列举石鼓文的古今字和通假现象,扩大了石鼓文字的应用范围,在一定程上解决了撰写局限的问题。每字下附有古今人的有关作品,注重推陈出
陈嘉映将其多年来对希腊的理解和心得写在这本书里,书名为《希腊别传》,一方面是,倘将希腊视为一个生命体,这本书可以算是希腊的一部传记,从她的源头迈锡尼文明的发端直写到希腊化时代,着重讨论了希腊的城邦文明如何由兴盛到衰败,希腊人的精神发生何种变化,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民主、科学、公民等观念又是怎样发展而来;另一方面,希腊的历史
提到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到《岳阳楼记》,想到滕子京……事实上,成年后的范仲淹一直不曾再去过岳阳楼。那么,范仲淹和滕子京是什么关系?范仲淹的一生又是怎么样的呢?答案都在这本书里。本书结合北宋的大历史背景,介绍了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诗人范仲淹的一生。他自幼丧父,和母亲改嫁,童年凄苦。他一直艰苦奋斗,不气馁,不骄傲。他为官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本书以考古学的角度,从“中”“华”与“中华”,“文明”的定义及“文明要素”的组成与各自权重,王国时代都城与陵墓之中华文明,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的解读,丝绸之路反映的有容乃大之下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
《跟着苏东坡去旅行》以苏轼一生的行迹为线索,选取他生平所到过的城市的知名风景地、地理历史、风俗特产,结合苏轼的人生际遇、诗文字画与逸闻趣事逐一进行介绍,既是一本丰富的旅游指南,也是一本另类的人物传记。全书语言优美平实、通俗易懂,穿插古代诗文,读后可以使读者对苏轼的人生轨迹、政治功绩、文学创作、人格情操及所到地的山川美景
敦煌壁画绚烂多姿,是分工合作的产物,画师如何作画?僧侣、供养人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敦煌壁画原来是千年前的《秘密花园》般的“填色书”? 敦煌壁画的画稿和后期被文人追捧的线条优美的“白描”单色画有何关系? …… 敦煌画稿作为画师记录创作构思的草图,是中国艺术中非常罕见的直接来自生产创作过程的材料。本书是知名东亚艺术史学
中华民族创世史诗是我国多民族创世史诗的总称。中华民族创世史诗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诗学表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中华民族创世史诗导论》开篇讨论中华民族创世史诗的定义、文本,进而分析中华民族创世史诗共性与个性辨证统一的特点,最后阐述中华民族创世史诗的价值等议题。本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概述、精彩诗篇故事情节
本书是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研究”(批准号:15DF49)的结题成果。本书通过个案分析梳理出了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传播的途径,勾勒出了隋唐时期道教造像在川渝地区传播的具体路线,对现存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的具体时间进行考证。分析了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风格体系的形成因素,研究了川渝地区隋唐造像的图
本书是一部文史故事集,作者以故事的形式整合石拐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向读者展现石拐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石拐为蒙古语“喜桂图”的汉语转音,意为“有密林的地方”。石拐地区历史悠久,于1956年设石拐矿区。1999年,石拐矿区更名为石拐区。本书分史海钩沉、沧桑记忆、民间故事、煤城往事四个部分,全面展示石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