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唐帝陵石像生遗存为研究对象,立足艺术史学本位,整合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通过田野调查、图像分析与文献互证,系统梳理石像生的类型谱系、空间布局、造型特征及其艺术演变规律,揭示其作为丧葬礼仪符号、艺术创造载体与文化记忆载体的多重属性,为理解盛唐气象的物质表征与精神内核提供创新视角。
本书收录了作者零散发表于各处的二十六篇文章,跨时近半个世纪,而所述皆为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人事物情,包括作者求学、从军、旅行、参加学术会议等经历。全书无长篇大论,读者信手翻来,既可跟随作者游历世界各地,亦可穿行于历史的河流,但本书语言轻松诙谐,读者读来既会有所感悟,又可在轻松愉快中随时释卷。从作者娓娓的
本书紧紧围绕忠贞爱国、丹心节义、勤政廉明、革故鼎新、守信向善、开放包容这六种庐陵传统文化特质,通过讲述文天祥、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杨万里、罗伦等诸多庐陵历史人物的故事,展开对“庐陵风骨”这一能为当代社会提供宝贵的精神滋养主题的论述。本书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高度契合,对
本书收录的是诺奖作家阿尔贝加缪和他的情人玛丽亚卡萨雷斯于1944-1960之间的书信往来。两人于1944年6月首次相遇后不久便坠入爱河,此后便开始了书信往来。在这些书信中,加缪向自己的爱人倾诉了他真实的情感,他关于爱情的想象,以及他的生活随想、哲学思考、写作时的心路历程等。这些数量庞大的书信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更为立体、更
本书内容包括宫廷与民间祭祀的多种仪式,如朝祭、夕祭、祭天等。为使其信仰习俗能保留久远,乾隆帝特敕庄亲王等人,将满族各种祭祀仪式、祝辞进行收集、诠释、整理,详细考订,汇编成文,并将祭祀中使用的祭器等绘成图画,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成书。乾隆帝钦定书名,为之作序,用满文印刷出版。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大学士阿桂、
本书为吉林将军咨送会典馆之作。光绪吉林舆地略按地名列目次,分述沿革疆域、山镇、水道、乡镇、职官、驿站各类情况。上卷包括吉林统部、宁古塔城;三姓城(富克锦附)、珲春城、吉林府、伊通州(磨盘山州同附)、敦化县。下卷包括长春府、农安县、伯都讷厅(伯都讷城附)、宾州厅(阿勒楚喀城附)、五常等。
本书介绍了这一时期吉林省辉南县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状况,记载辉南县山川脉络(如龙首山、长白支脉)、气候特征及行政区划,包含对社会转型期的地方治理、文化变迁的观察,系统描述地方风俗、物产及民生状况,引用当时的文人诗赋,增强方志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以为后世学者提供基础性参考。
本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一部历史地理著作,成书于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全书一共二十卷。体例近于方志,分部族、疆域、山川、国俗四门,历考有关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各类记载,以求辨明满族史、语言、地理、风俗源流。每门列满有关事迹或御制诗文等,以示尊崇。然后汇辑历代史书文献中涉及肃慎、夫余、挹娄、勿吉、靺鞨、金初完颜部、明
全书以盛昱晚年于北京及近郊寻访、拓制清代碑刻为基础,收录自崇德至光绪年间满洲贵族及八旗子弟墓碑、诰命、谕祭文等,内容涵盖八旗世系、典章制度、人物传记等,堪称清代八旗文献集成。盛昱系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豪格后裔,其广觅拓工,遍访京畿碑刻,积拓本万余件。其逝世后,原拓散佚,仅存副本由表弟杨钟羲整理编次,并据盛昱词作“年年雪屐寻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1)行政沿革:梳理吉林府、县建置历史及疆域变迁;(2)山川地貌:记载长白山、松花江等主要山川水系;(3)物产经济:详述矿产(如金、煤)、林业、农业等资源分布;(4)交通边防:标注驿道、商路及中俄边境要地;(5)民族风俗:涉及满、汉等民族聚居与社会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