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本《新五代史》整理工作最初由陈垣、柴德赓承担,1971年后转由华东师范大学完成,于1974年出版。原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参酌了当时通行的明清诸本,并吸取了前人一些研究成果,纠订了部分错谬。本次修订,除了仍以百衲本为底本之外,抽换了所有的通校本,在充分版本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初期刊本、北京大学图
长江作为沿线各行政区内重要的自然人文资源宝库,自然成为流域沿线方志的重要记述对象。反过来,方志又成为长江流域史地人文社会研究的重要取资对象。本书将长江流域沿线地方所存古籍方志中的史料文献进行分类汇编出版,包括古迹建筑、经济、学校教育、艺文、风俗等类,总以《长江流域方志类编》为名。全书按长江自西向东的流经路线,共收录沿江
本书稿是中国第六届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的研讨成果,围绕“黄帝文化与文明起源”“黄帝文化与民族共同体”“黄帝文化与军事”“黄帝文化与道教”“黄帝文化与现代性”“黄帝文化与浙江”等六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深入挖掘黄帝文化的时代内涵,此次研讨会是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背景下对黄帝文化的又一次深入研究与探索。与会专家学者从黄帝传说
三星堆考古工作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掀开古蜀文明神秘面纱,展现古蜀文明绚丽多彩的辉煌成就,揭示古蜀文明与黄河流域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等进行文化对话的关键,对于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星堆考古九十年:三星堆研究九十周年成果精粹》专门收录了20余篇三星堆研究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论文,
福州摩崖石刻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艺术审美价值。这些石刻主要集中在鼓山、乌石山、于山、冶山及各县市区,主要记录了当地历史文化与人事活动,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史料,它有力地佐证了福州历史名城发展史,生动展现了摩崖石刻作者的文采与书艺。本书共分为8个章节,按照摩崖石刻的内容进行分类,包括写景叙事类、家国情怀类等,主要叙述福
《明史研究论丛》第二十五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l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辑,包括《界与融合:明代历史研究的数字化尝试》《绘制书籍的流通:基于“中国书籍数据库”的考察》《数字历史黄河”支持下“明清故道”形成过程研究》《支分派别,指掌学脉——《明儒学案》的可视化分析与呈现》《浅谈明史研究中的数据库建设》《明代的毛葫芦兵》《江南才
本书讲述了陆柱国从中国乡村的贫穷少年成长为著名编剧的励志故事。困顿清苦的童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之路,初入电影界的一鸣惊人,名声大噪后的风起云涌,对中国电影建设的拳拳之心……讲述触动人心的传奇人生。陆柱国,著名作家编剧。著有小说《决斗》《上甘岭》《吐尔逊的故事》《狗剩》等。编剧作品有《最后一个冬天》,《战火中的青春》《独立
4-7世纪是当下国际学界盛行的研究领域“古代晚期”(LateAntiquity)研究的核心时期。作为该时期地中海世界的核心区域,拜占庭帝国同样与这一大时代背景相一致,自身也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帝国由之前以古典希腊文化和罗马拉丁制度为主的早期帝国向以基督教为中心、以希腊语为官方语言的中期帝国转变。其中,6世纪是该转型的关
吴文化博物馆作为国内吴文化研究与展示的特色文博机构,馆藏了一批吴地出土的国宝文物,如:新石器时期的“黑衣陶刻符贯耳罐”、春秋时期的“鹦鹉首拱形玉饰”和“楚途盉”、战国时期的“古琴”、西晋时期的“青瓷扁壶”、唐代的“双鸾瑞兽纹铜镜”、元代的“釉里红云龙瓷盖罐”和“朱碧山银槎”、明代的“青花束莲纹盘”等。 本书邀请国内相
严复一生几乎都在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时期中度过,他在思想启蒙、文化教育、翻译工作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反过来又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本作品将严复置于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历史背景下进行专题研究。首先剖析严复如何将自己宣传的教育思想和经济思想运用在自身的生活当中,完成自己家教和经济收入的现代化转型,其次考察他的生活方式如何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