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高新民教授基于近现代西方哲学与当代心灵哲学前沿问题对自我与人格同一性的研究与思考,除了自我研究的心灵哲学、认知科学进路,也涉及现象学、社会自我论等理论,展示了自我与人格同一性问题研究的新图景。
该书确证:宇宙即太阳,它是无限的、永恒的、统一的,有无数可居住的世界在宇宙中运动,太阳系只是其中之一。从而有力地驳斥了地心说,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它认为世界灵魂是形式本原,是万物的真正作用因,但形式“内在于物质”,并“被物质所规定、所限制”,形式离开了物质便没有存在。布鲁诺还论证了对立面一致的原则。他说:“我们所看到
本书是澳大利亚知名学者托尼·斯奇拉图的代表作品之一,全书对福柯的工作进行了全面介绍,根据福柯在职业生涯中所从事的工作以及他所参加的事件来考察福柯的思想,打通福柯主要作品以整体理解,再进行模块化的深刻解读。既有体系性的引介、解构;更有鞭辟入里的批判、重构和操演。
《道:海外中国哲学研究(第一卷·古典儒学)》对古典儒学的哲学观念进行了历史性与系统性的考察,将出土文献和传统经典结合置于现代视角下给予学术阐释,汇集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资深学者的著作文章,充分反映了大陆以外学者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本书首先介绍了古代政治神学的衰落和创造性人文主义的兴起,随后考察了孔子及其弟子、子思
本书为意大利哲学家、美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1866—1952)的重要著作《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第一部分。本书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更指向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
本书中,斐奇诺将“柏拉图式的爱”区分了意义层级,首先是灵魂对身体的爱和两性之间的爱,其次是灵魂之间超越性别的爱,最后有其“柏拉图式的爱”的内在理论层次和最高奥义。全书分七次谈话,表面追随柏拉图《会饮》中的讲辞,其实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爱的哲学的融贯论述,是西方近代开端论爱文体的鼻祖之一,对后世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都
本书分析了审美经验的特点和价值;坚持审美客体的独立自足性,主张区分主观性的和客观性的批评术语,讨论了各门艺术中审美客体的存在方式;追寻审美价值的存在根基及审美价值与意识形态和道德价值的关联。总体来说,比尔兹利借鉴当代分析哲学的方法,回应当代艺术实践的发展,其一系列概念所表达的思想,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学术借鉴意义。
全书分为《引论》《申论》《哲论》三部。在《神圣人生论》中,阿罗频多根据奥义书、韦陀、薄伽梵歌、瑜伽及欧洲古典思想,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实践论的研究出发,在对“梵”“超心思”“整体知识”“和谐”“解脱”等一系列哲学范畴的研究中,详尽地阐述了他的“神圣人生”的理想境界与显现的必然性,构建了神圣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本书最初于1764年匿名出版,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主要收录了一些与思想有关的词条,比如物体、基督教、命运、至善、无神论等,并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对之做了深度的阐述。以法国百科全书派的理性主义信条,对当时法国政治、社会和宗教进行了激烈的攻击和批判,反对宗教的愚昧,因而曾遭到当时专制
本书试图确定人类认识的原则。其理论基础是两类认识对象的划分。首先,所有这些对象或者是“印象”,或者是“观念”。印象是感觉的张极材料,观念是这些材料的复合、变换、扩大或缩减。据此休休谟提出一种意义理论:一个不直接代表印象的词,只能当它能提供可以通过心理过程从印象得出的观念时,才有意义。其次,全部认识对象或者是“观念间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