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孙周兴“未来哲学系列”之一。本书尝试在“技术统治”主题下探讨现代技术之本质及其效应,区分“自然人类文明”与“技术人类文明”,“自然人类生活世界”与“技术人类生活世界”,以及相应的两种统治方式,即“政治统治”与“技术统治”,并且借助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提出“技术命运论”,以之作为技术统治时代的思想策略和生存策略。作
本书专题讨论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三位德国大哲指向未来的哲思,故立名为《未来的启思》。作者认为,在技术工业启动不久的19世纪中期,马克思就已经敏锐地洞察到了一个文明大变局,即自然人类文明及其精神表达系统的颓败以及技术统治时代新文明的形成。稍后尼采提出虚无主义断言,并且以“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之说重建形而上学,即他所
《国学经典超有趣:周易》:是一本给7—15岁少年编写的漫画版《周易》。鉴于《周易》是由复杂的符号体系构成的古代哲学著作,不仅是一部占卜书,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还采用了高度抽象的文言形式,虽寥寥数语却蕴含深刻道理,但因晦涩难懂的文言形式、高深的哲学思想、复杂的符号体系,少年儿童读者阅读起来会非常难理解。因此,本书以漫
在该书中,作者独辟蹊径,以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为基本线索,批判性地考察了费希特在1794,1798/99和1812年三个版本的知识学形态,指明了它们的内在的演进线索。该书指出,知识学的困境与“发展一种同时是存在论的形而上学”这一努力相关联。费希特要求,借助先验哲学的思维方式,不仅仅要去阐明其自身并不“存在”的存在者根据
本书为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拔尖人才项目(BJS2024016)成果。古希腊怀疑论在此前的希腊哲学中有其根源,在赫拉克利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学派甚至德谟克利特主义者等人那里发现很多准怀疑论因素。这构成了古希腊怀疑论的“前身”,本书将在引论部分对此做出阐明。本书上篇部分处理皮浪主义怀疑论问题,重点关注
本书通过对自由、公正、幸福等伦理学经典问题的分析和阐发,对传统规范伦理学提出了深入而全面的批判。作者试图重构一种涵摄中西方美德理论的美德伦理学,他创造性地运用和展开了“可能生活”这一概念,将讨论的核心集中于两个问题:我们应该根据什么道德原则来行动?什么样的人是值得做的以及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做出错误的决策,而这些错误很大程度上是由认知偏差而导致的。认知是人脑获取、处理和使用知识的过程,对人们的决策判断有重要的作用。本书作者整理了大量科学的、权威的资料,结合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脑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总结了50个常见的思维陷阱和认知偏差,包括记忆偏差、决策偏差、信息茧房、固定思维等。旨在帮
作者斯特凡诺斯·克塞纳基斯曾经是雅典大学经济学的高材生,取得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MBA后,投身利润丰厚的媒体和广告业。十年前,公司破产,家庭变故,生活给了他重重一击。为了不陷入悲伤,他开始尝试每天记录一件值得感谢的人或事。年复一年,这些由无数“感恩清单”累积而成的笔记本使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本书选取的98个真实
本书为纪念康德诞辰300周年(1724-2024)献礼;对康德《判断力批判》之第一部分“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作出较详细的文本解读;主要面向文学界、艺术界、美育界人士对美学理论和研究的需求。在传统“以康德解释康德”的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应用认知神经美学成果采用“以科学解释康德”的方法,将康德的哲学性概念和阐述与现实审美过程相
本书以康德原著《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为基础,解析康德的先天综合命题何以可能的认知观,以及在对纯粹理性批判的前提下,归趣于理性自律的道德观。分析与解证康德认知与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逻辑推理进路;阐释它在对不同逻辑层次的理性机能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在理论、方法问题上所作出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以前者为轴心,从纵向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