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2001年创刊,自2007年以来连续三次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整书内容以《道德经》这部代表道家核心思想的经典为主线,结合《周易》《列子》《庄子》《黄帝四经》等其他经典展开综合论述。全书主体依《道德经》分道之体和德之用两篇。道之体篇旨在揭开道家思想背后蕴藏的天人合一心物一元的第一义理。德之用篇则在第一义理的指引下,理论联系实际,将大道的哲学哲理与现实的生活实践结合,讨论在当今百年未
本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共设置6个栏目,分别为:热点评论、专题评论、学术书评、议题述评、博文锐评、佳作短评。书稿既涵盖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众多重点问题的学术探讨,也涉及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等研究主题,同时还关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从多维度对马克思主
在当代学术学科视界,哲学人类学与社会理论的结合呈现出广阔的前景。晚近以来,国际人类学呈现出哲学人类学复兴态势,让·科潘、埃斯科巴、里贝罗等提出根除人类学领域的殖民化和帝国主义化倾向,并明确提出建构“世界人类学”,人类世的观念已从古生物学概念转义为生存论的概念,而布迪厄、拉图尔、萨林斯、卡隆、阿克什等则致力从哲学人类学拓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写了两部轰动当时思想界的著作,一部是《新学伪经考》,另一部就是《孔子改制考》。《孔子改制考》始撰于1892年,1898年正式刊行。该书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此书赋予“孔子改制”以新的意义,赋予六经和儒学一个新的主题——在各文明竞
《新学伪经考》十四篇,篇目即所“考”主题,编次大致按照历史顺序。篇目下先加释题按语,随后节引材料,附加分节按语,作为每篇主题的论证,参以对重要引语的解析。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综括全书的五大要点:“一、西汉经学,并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皆刘歆伪作;二、秦焚书,并未危及六经,汉十四博士所传,皆孔门足本,并无残缺;三、孔子时
《中国思想史二十一讲》撰成于1920年代末,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叙述了我国各历史时期思想的形成、特征及其作用和影响。本书以思潮和问题为章节,吸收各家之说,见解别致独到,贯穿着对民族命运的思索,隐含文化治疗方案。 《中国文化史十五讲》采用鸟瞰式体例梳理中国文化脉络,由什么是中国文化谈起,叙述了从先秦到新文化运动各历史时
本书提出了固定-灵活-自由框架,旨在帮助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重新定义成就,实现个人与职业的非线性成长。书中结合了作者的丰富经历和全球顶尖管理思想家的智慧,通过30堂成就课程,从自我修炼和职场进阶两个维度,教导我们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找到方向,拥抱混乱,并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内容涵盖自我认知、目标设定、人际关系、职
通过对人类依恋和大脑发育的最新研究,作者展示了五种类型的难相处的母亲愤怒型母亲、控制型母亲、自恋型母亲、嫉妒型母亲和情感缺席型母亲,并揭示了每种类型母亲的行为模式。作者解释了为什么母亲会对我们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为什么我们会持续关注母亲的反应。作者还展示了如何进行情感审计,以应对难相处的母亲所带来的关系困境。本书承认难
清代焦循的《易学三书》是象数注经派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对易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本书综合运用经学史和哲学史方法,对焦循易学的象数体例、解经理路、义理思想诸层面加以完整探讨。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梳理明清之际至乾嘉时期的学术演变。多重因素作用下,清初儒学不可避免地转向了乾嘉朴学,且日益暴露出拘执汉说、不问义理等弊病,焦循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