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庸》学术史的研究其实是一个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过程。从纵向的角度来说,就是从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研究;从横向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中庸》学历史上重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通过对郑玄、孔颖达朱熹、王阳明、王夫之、康有为等人《中庸》学著作的研究,可以从《中庸》学的分期问题、文本注疏的角度、经学史的角度来看《中庸》学术史
政教关系是西方历史上最重要主题。在北大西洋世界里,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三国,在社会文化、政治法律以及宗教信仰等领域,可谓同宗同源、同气连枝,呈现出明显一体化发展特征。但这三国在政教关系问题上,不仅路径截然不同,而且还呈现出对立局面。英国通过确立圣公会而采取“官方确立教会”模式。美国从英国独立后,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联邦政府不
《白虎通义》可以视为汉代经学发展的活化石。它体现了汉代经学思想的整体特点,涉及汉代经学的诸多问题,如今古文经学问题、谶书纬书问题等等。本书意在通过考察《白虎通义》的相关问题,对于近年研究《白虎通义》的一些实质性问题进行辨析,从而揭示其所体现的汉代经学的思想特点,阐发其在汉代经学发展、思想政治等领域的影响和意义。
本书收入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知名哲学学者的相关文章,就“构建当代中国哲学原创性学术体系”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不仅记录了当下中国哲学界的思考成果,更为推动中国哲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书是斯拉沃热·齐泽克撰写的哲学普及作品。齐泽克以其创造性地运用拉康、黑格尔的相关理论,解读分析当代流行文化和国际时事而闻名,这部书稿也体现了这个典型特色,他在这里围绕东西方文化中的事件、哲学中的事件、精神分析中的事件等主题,拆解“事件”这个哲学概念古往今来的流转与它在我们日常中的体现。尽管本书暴露出作者在哲学写作中的
文化自信,文明自觉的前提是对中华文明的理论认知。文明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一个意义系统,表现为一幅世界图景——通常由宗教话语阐述呈现。中华文明之世界图景由儒家经典提供,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术界却是将儒家思想划归哲学,以渊源于希腊城邦的这一知识形态为标准范式对儒家文本进行解读。本文首先从文明比较的视角,对以柏拉图为中心的所谓
胡宏(约1105年—1161年),字仁仲,人称五峰先生,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湖湘学派创立者。15岁时,自撰《论论语》,后又编选《程氏雅言》。20岁至京师,入太学。曾从师于理学家杨时、侯仲良。宋绍兴元年,胡宏与父亲胡安国来到湘潭碧泉,开馆授徒,阐明湖湘之学,潜心于《春秋传》的研究著述和湖湘学派的创立。绍兴八年、绍兴二十
思维现象学作为认知现象学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思维的发生机制与本质属性。本书聚焦思维在现象学传统与分析哲学传统中的共通基础,并具体涵盖个体经验所涉及的知觉、语言、逻辑、具身性及情境性等核心维度;通过融合分析方法与欧陆哲学视角,全面而深入地阐释了思维的心理过程,以及对思维对象的经验感知与处理机制。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和深
编辑推荐:你是否发现:当人们有幸获得精彩的体验(一顿美餐、一次旅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不是用自己的五感充分体验那些快乐与享受,而是掏出手机记录下那些精彩瞬间以便上传社交平台,更有网络达人当场就会开始“修图”,以便获得更多的“点赞”,收割更多的“流量”。有的人甚至会因为“点赞数”不如预期而感到焦虑和疲惫,但这种“被看见”
《知识、常识及其批判——普通知识的知识论考察》是普通知识的知识论研究的首部学术专著,是对普通知识所展开的知识论系统考察。追溯了普通知识的知识论发展历史。研究普通知识的生态学研究,即普通知识的知识论结构问题研究,分别考察了普通知识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知觉知识、自我知识和他心知识。研究普通知识与常识、科学知识之间知识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