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像人类,我们的社会、经济和人性也在经历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巨大的变化。心理学家托马斯认为,人工智能虽然让日常生活变得更便捷,但它也在恶化我们的不良倾向,使我们失去人性,变得更像机器,比如更加分心、自私、有偏见、自恋、任性、可预测和不耐烦。 托马斯研究了人类智能的典型特征在与AI互动中的
学业、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需求,自我发展挑战等给现代人带来或多或少的情绪困扰。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有利于个人保持平稳饱满的精神状态,从而更好地应对种种现实困境,并从挫折中汲取心理成长的养分。 本书内容来自“我们的太空”公众号“心灵加油站”专栏,精选了一批围绕积极心态、应对压力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发展自我意识和学会自我接
本书在“克己复礼”问题溯源的基础上,从礼的精神性入手,重审孔孟“礼”论的精神性意涵,并以汉代、魏晋、两宋、明清等时期为节点,梳理了“克己复礼”的诠释流变,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克己复礼”诠释彰显出的不同风貌。本书特色和优势在于对克己复礼的诠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读。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更加注重对于“克己复礼”的
《哲学评鉴》的第一、二辑已于2022、2024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在学界收获了积极的评价。第三辑以“文本、认知与情感”为主题,收录原创论文5篇,综述2篇,书评3篇,以及评审与修订。原创论文涉及跨世界可知性、认知现象性、图像表现理论、老子道论和中国古典哲学解释方法论。两篇综述介绍了当代情绪哲学研究中的恰当性问题
杨逢彬,语言文字学研究者,湖南长沙人,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论语译注考证》是杨逢彬先生的一部最新学术著作,旨在对《论语》这部儒家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本书着重从语言学、文献学的角度,对《论语》中的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不仅对《论语》的原文进行了逐句逐章的详细注释与翻译,还从语言的历史性、
周易将阴阳定位为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要素,是万物孕育、生长、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构成了周易辩证逻辑思维的核心要素。本书通过对周易美学的体例编排、内涵释义、经传解读以及同西方哲学美学的比较分析,旨在阐释周易美学是一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在对“审美”这一行为有个整体的认识之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并以此种审美观为指引进行具体的审美实践,让他们在展厅中、舞台前、自然里,自由而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愉悦。这是作为一名美学教师的理想,如果能够成功,那么笔者对美学的研究就是有意义的。
本书从横、纵两个维度透视康有为的经学革新。横向维度上,以历时性的方式,对康氏经学革新的背景、动因、目标、过程、措施与结果进行充分揭示;纵向维度上,通过对比康有为经学与传统经学的差异与共性,把握康氏经学的革命性所在。本书从重建经学的普遍主义为视角出发,以康有为的经学作为研究主体,将康有为的经学革新置于经学史与时代问题的双
上帝存在论证是西方哲学史和宗教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它的目的是为有神论信仰提供理性支撑。本书按照本体论论证、宇宙论论证、目的论论证、道德论证和实用主义论证分章论述不同的上帝存在论证,不同哲学家对其的维护或批判,以及马克思对之的批判。实事求是地展现了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批判思想,宗教是现实世界的虚幻反映,上帝只是人的自我意识的
\"现象学并非固定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一场思想运动、一种哲学姿态。“回到实事本身”关注的是意识的发生、生存的经验、意义的建构。现象学家乐于凝视那些被传统哲学和日常认知忽视的范畴,比如身体、情感、潜意识、遗忘、缺席、边缘领域、日常生活等等。以现象学之名,当代哲学打开了丰富的研究论域,本书尝试呈现其中的一小部分。比如,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