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谭嗣同为叙述主线,深刻描摹了晚清士人群像。其中有思想启蒙者康有为,有青年变革者梁启超,有思想者严复,有裱糊匠李鸿章,有洋务者张之洞。国家危难之时,谭嗣同与他的同时代的书生们不避生死,积极投身于改革变法之中;在变法失败之际,有的人不畏死难,有的人首鼠两端,有的人韬光隐晦,有的人慷慨就义。他们用志士精神闪耀了晚清的历
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西南联大心理学通识课》是一部心理学普及读物,由朱光潜、潘光旦、曹日昌三位教授从七个板块多层面讲授心理学知识,既有基本理论常识的讲解,又有针对青年成长路上心理困惑的纾解。
本书以话语(discourse)为研究视角,探讨了中国神话学(1897—1937)在"近代"这一特殊转型期的历史语境和思想文化潮流中,在中—西—日复杂的文化交涉中发生的具体过程。这一过程以五四运动为界存在着两条主线,一是对经学的反叛、对古史的改造和重构,为中国抵御外来侵略、
本书为《道德经》做注,多方参照,中西融合,加以译文、解读,与读者共读经典。《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一开始没书名,也没分章节,是老子写的就叫《老子》了,也有学者认为是一批人共同的杰作,并虚构了老子这个作者,后来又起了个《道德经》的名字。《道德经》有两种身份。一种是博物馆化的对象,从外部看《道德经》。《道德经》以一个概念被
本书共12章,内容包括:凡是走过的路,都会留下痕迹——行为与心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我认知与内心觉醒;别让精神内耗毁了你——日常生活背后的心理常识;“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与记忆有关的心理学;眼见未必为实——视觉、听觉、触觉及其他感觉等。
本书是一本“知人论事”的文集,书中“人物素描”占了主要篇幅,他们大多是阿伦特的同时代人及朋友,同她一样经历和见证了时代的不幸和苦难。其中的篇目包括:《思考莱辛——论黑暗时代的人们》,(阿伦特1959年获汉堡莱辛奖的致辞);《罗莎·卢森堡1871—1919》《卡尔·雅斯贝尔斯》《以萨克·丹尼森1885—1963》《瓦尔特
本书由引言、绪论、结语和十四个专章以及“合力弘道案例剖析”共十八个单元组成。在对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简要地回顾了自16世纪以来,《老》《庄》等道家典籍传入西方的概况以及道学西传过程中的文化衍变;分析20世纪道学西用的社会、文化背景、理论基础及道学西用的内因;概括道学西用的五类主要方式;考察道学与西方文
本书为科普读物。本书讲述的修身智慧,旨在帮助人们领悟智慧、运用智慧。每一则开始都有几句提纲挈领的“感言”,这些“感言”,有的可能会成为读者朋友的人生格言,有的可能会作为座右铭。每段感言之后均有较详细的“诠释”,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对上述感言进行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笔者对上述感言的阐释和补充。每一则智慧篇幅虽短,却隐含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提出了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这一鲜明思想,在政治观点上,其重要性仅次于后来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篇论文中,卢俊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象,回顾了人类自然状态向
本书在充分发掘辽金元史料,努力吸收、借鉴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视角出发,着重研究了金代佛教发展的历史基础与发展历程、佛教制度与仪轨、佛教信众与寺院、佛教宗派与佛学思想、佛教文学与艺术等问题,勾勒了金代佛教发展的整体面貌,构建了金代佛教研究的学术框架。书稿在注重金代寺院功能、僧团管理、信众组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