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现代新儒家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论”为题,围绕其产生、思想资源、思想内容、思想方法,以及学界的相关争论与推进,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以概念脉络法结合义理与考据、传主思想发展历程,考察了牟宗三的坎陷论之产生与思想资源、坎陷的种类、坎陷论的本质规定,确定牟宗三的“坎陷”概念产生于1942年,可名为“直觉的解悟”之坎陷
本书以“激情与政治”为主题,从横、纵两个层面对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思想进行立体式的全新诠释。不仅从现代性的维度入手凸显了霍布斯对于现代政治哲学和现代政治制度形成的理论意义,而且最终回到现代性的危机那里重新考问了霍布斯的当代价值。霍布斯的整个论证思路是“激情——理性——激情”:激情是人性理论中最本源也是最强大的因素。自然状态
本书以科学哲学为核心,系统梳理了科学与哲学自古希腊以来的深刻互动与演变脉络。各章兼顾历史深度与理论前沿,既回顾了康德、休谟、莱布尼茨、柏格森等思想巨匠的洞见,也紧扣库恩、波普尔、奎因等当代哲学家的理论创新。本书不仅为哲学研究者提供了一部扎实、严谨的学术参考资料,更为科学工作者、科普作者及广泛关注科学理性与人类认知边界的
该书是2024年9月九华山翠峰寺召开的第三届九华山翠峰华严学术研讨会的文集。论文集收录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山东理工大学、赵朴初研究会、九华山佛学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70余名专家学者论文。论文集围绕佛教生态思想研究、佛教生态文化研究、佛教生态环
先秦儒道养心观呈现出两条不同进路。先秦儒家的养心观采取了事实与价值统一的进路,在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意义世界,实现自我超越,形成真善美统一的自由的心灵境界。先秦道家则采取了价值与事实分离的进路,去除价值而回归自然必然世界,实现自我的消失,形成与道合一的境界。首先对先秦儒家养心观的从孔子、曾子、子思、孟子、《易传
本书是阿佩尔奎斯特研究员近年来有关主题研究成果的结晶。阿佩尔奎斯特研究员在该书中尝试论证,广义的美学观念在维特根斯坦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为了论证上述观点,该书从传统阐释的考察开始。就美学而言,维特根斯坦的美学研究者们通常强调,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思想跟康德的哲学思想存在亲缘关系。依据维特根斯坦遗作文本出现的先后顺序,本书分
本书旨在探寻印度佛教自印度传来,汉传佛教逐渐形成的时期内,即汉唐时期,汉地佛文化各种样式之萌生情景及演化过程。全书递次考述如下内容:佛寺主体建筑形制之宫塔、楼塔、廊苑、殿阁,佛寺景观文化系与寺名文化系,僧团仪轨与道德文化重建,汉地僧官与僧职序列,佛教美术中华美韵之创造,佛经汉译与翻译学创生,中华史学传统之释门史学,释门
本书对银雀山汉简《阴阳时令、占候之类》十二篇简文进行文本考释,并对所涉及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结构上分为上编和下编两部分。上编对十二篇简文进行文本考释,每篇包括解题、正文和考释三部分,对前人的识读错误进行了纠正,对残简做了进一步缀合和文义补充,具有体例全、考释精、史料全、能决断的特点,为学界提供了一个研究银雀山汉简《阴阳
解码超强逻辑力
程炼是中国当代哲学领域的重要学者,其学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心灵哲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研究中,尤其在分析哲学方法的本土化应用与跨学科研究上具有深远影响。本书是他一生著述的总结,一共35篇论文,分为七个部分:哲学、心灵、语言、知识、世界、价值、超越,代表了一个中国哲学家在当代所能展开思考维度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