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知记》九卷,明代著名理学家罗钦顺撰。书中罗氏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理气一物”、“理只是气之理”的气本论思想,促成了明代理学的气学转向,对明清学术典范的转换影响甚深。此次校点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年重印之万历七年刻本为底本,此本错字、异体字较少,经过反复审阅校订,刻印精良,所收编目最为完备和齐整。校本则选择嘉靖十六
道家哲学是人生境界之学。本书以生命、生存、生活的境界提升为主线,对《老子》《庄子》《列子》等道家经典蕴含的人生哲学智慧进行系统化阐释。其中,道家的太极思维及“无A之A”的反思方式,给我们提供了开启道家哲学大门的钥匙;杨朱的轻物重生的价值观,奠定了道家人生哲学的基石;老子的自否定的生活辩证法,给我们提供了通过反思和批判使
在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背景下,我们需要从传统中汲取资源来建构中国自己的本土心理学,需要以此来实现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新发展。如是,就有必要系统梳理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对于传统思想的研究方式,梳理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到底挖掘出哪些资源、建构出哪些理论,就需要系统反思西方心理学历史演进的三重脉络,即认识取向、存在取
本书为西北师范大学“中和论道”在哲学一级学科下开设的关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等哲学相关学科的学术讲座汇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深入浅出讲解哲学问题,附设问答,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本书八讲内容可概括为“仁学与现象”,具体如下: 第一讲《论语》与仁学伦理学的可能性 第二讲《论语》及其内圣外王之道
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历史的)审美特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一种自发的审美倾向,中国美学正是中国文化审美特色的集中体现:那种对灵魂与肉体合一的永生意念,那种在自然物态中体悟诗韵节律的生命意识,那种将天象展现在人间的人生理想,那种圣境不离凡俗的个体人格等,一句话,中国人在此岸中追寻彼岸的超越精神,在实际生活中
为推进王阳明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明史学会研究决定创办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会刊《阳明文化研究》。该会刊由中国明史学会主管,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研究中心、赣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每年出版一辑,主要刊登王阳明生平史实、阳明心学与阳明学派、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王阳明史料的发掘整
网络道德生活是道德生活在网络场域中的展开,道德态度是道德生活中对道德对象产生的内心倾向与反应倾向,包含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要素。网络道德生活中的群体态度偏移,是在道德评价的主导下显现的网络道德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等偏离社会道德规范的现象,表现在道德认知上,有对善恶认知的极端化、对公平认知的绝对化、对道德规范认知的庸
对胡塞尔而言,想象和虚构是作为一门清晰的、科学的现象学研究的源头,但是像想象这样流动而又难以捉摸的东西是如何推动和为现象学奠基的呢?本选题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努力澄清了想象的复杂性及其特殊能力。本选题第一部分通过搜集胡塞尔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阐明了想象的结构和本质;第二部分展示了现象学研究与想象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努力绘制
书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介绍公共行政学中的批判理论成果,揭示其思想渊源、学说特质与理论贡献;其二,清理公共行政领域中批判理论的问题线索与发展脉络,初步形成一个有效的理解框架。研究主要立足于学术史与文献分析,在广泛收集重要论文、著作的基础上,对公共行政学中批判理论加以分类、概括与解释。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多元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TsinghuaStudiesinWesternPhilosophy)以辑刊的形式每年出版两辑(每年6月底出版夏季号、12月底出版冬季号),每辑30-40万字,接受海内外学者在西方哲学各个学科领域内的历史性或系统性研究的或以中西哲学会通为主题的高质量专题学术论文(10000-15000字,编辑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