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现代道德哲学中被广为接受的教条认为,康德伦理学和后果主义伦理学站在对立的两极。然而近些年来,该教条受到了挑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康德伦理学与后果主义伦理学之间的相容性问题,甚至尝试提出了各种版本的康德式后果主义。 本书在批判性地梳理了各种康德式后果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康德式至善后果主义。这种新的康德
《普罗泰戈拉》对话背景设定在伯利克利时代,即公元433年,苏格拉底当时约35岁。这篇对话被人们视为柏拉图的精品杰作,它不仅刻画了最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戈拉,而且也提供了另外个两位著名智者普罗狄科和希皮亚的思想概要。普罗泰戈拉在雅典的活动、他与伯里克利的友谊、他为城邦起草法律、他的不可知论和他的全部作品,促使人们对智者的教育
本书为阿拉伯著名思想家伊本·西那的重要著作,为其《治疗论》的第六卷。全书分为四部分,分别论及治疗逻辑、肉体、数学和形而上学。该书泛论哲学,思想核心是关于存在的本体论。伊本·西那试图一方面维护对真主超验性的宗教信仰,另一方面也要表明必然存在与或然存在之间的连续性。伊本·西那的这种
本书分析的是道德文化因素在美国发展自身和维持其世界霸权的两百多年历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等硬性实力,能够为美国赢得现实的成功,但不能赢得其价值支撑。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注重道德文化建设和国际道德形象塑造,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不少人的青睐和支持。但在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的国际道德形象每况愈下,甚
本书集结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近五六年来阳明学研究的新成果。 阳明学,既指王阳明个人的哲学思想,也包含阳明后学或后世学者有关阳明学的思想诠释与理论发展;而再读,指重新解读和思考,也涵指不尽同于以往学界的相关研究而略有新的看法。全书由问题所牵引,讨论的内容呈多点散发,最终聚焦于广义阳明学的思想和历史。主要关心的问题有
柏拉图:世界为何如此存在? 亚里士多德:如何适应现存的世界?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受苏格拉底教导,主张超越凡俗现实,追求更高的精神真理。亚里士多德生在医生家庭,坚持认为经验观察是获得知识的真实途径,人要学会适应现实。师徒二人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哲学方向,并展开持久的竞争,对西方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刻画了这场哲
《死亡的五次沉思》出自程抱一和友人的交谈。作者通过自己一生的体验、观察和思考,提出一种新的认识生命的视角:与其由生向死,不如由死向生。死亡不再被视为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一个阶段。作者强调生命的运动性和超越性,他关注的是死亡如何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和宇宙的历程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有限的生命成为一个永恒的瞬间。而这种触及
《哲学原理》是笛卡尔晚年对其哲学思想进行总括和全面梳理的集大成之作,最早用拉丁文写成,于1644年出版。此后由隐修院院长克劳德·皮科(ClaudePicot)将其译为法语版本,并于1647年出版。 这本书主要展示了笛卡尔是如何从他经由反思而得出的自然原理出发,一步步推出了从宇宙天体到地界万物的全部自然现象
《反思的使命》分为两卷,第一卷论述胡塞尔的生平与著作。这里所说的著作,不仅是指他生前出版的著作,也包括他身后留下的讲稿、书信与四万多页的研究手稿,一言以蔽之,他的思想记录。第二卷讲述胡塞尔与同时代重要的思想家,如冯特、布伦塔诺、弗雷格、石里克、哥德尔等人的交互思想史。其中不仅包含胡塞尔与他们的思想交流的历史,也包含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