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以全新视角解读《道德经》的作品。《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家经典,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对中国的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书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为“道经”与“德经”两大部分;其内容从多方面论述宇宙的本体、万物之源、自然规律等等,并
本书作者们不只对不可思议之意象的临床动力学进行了探讨,更是在涉及广泛人性的层面,诸如文学、美术、历史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极大地启发了读者的洞察力。
为何古希腊人不太尊重战神?为何小爱神永远长不大?为何乌鸦的羽毛是黑色的?……神话是古代人对不能理解的事物的诗性解释,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智慧和浪漫。从古希腊神话原型解析,到古希腊语词汇知识普及;从古希腊神话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到相关的艺术评鉴;从对古希腊神话的自由解读,到延伸的阅读推荐,本书讲述神话,却不止于神话。走进本书
“儒道互补”美学史观是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出并在《华夏美学》中确立和贯穿的重要观点,是其突破西方美学重围,探寻中国文化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提升中国美学自信心而建构的重要理论成果。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继续修改完善的著作。本书梳理了“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形成、发展和深化的具体过程,分析了其儒道同一、兼收并蓄等丰
《思想的立足点》是对事物存在的方式与我们思考和谈论它们的方式之间关系的探究。它也是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一项研究。查尔斯·特拉维斯将他对某些关键主题的解说发展成对整部作品的统一观点。其中心问题是:思想是如何获得其立足点的?认为事物是某种方式的思想如何与事物是那种方式相联系?维特根斯坦背离弗雷格之处在于
重现儒家文化的光辉 《近思录》解读 徐明全
本书围绕“逻辑全能”与“逻辑无能”之间必要的张力的把握,对当前认知逻辑研究中的根本问题、问题的症结与合理研究指向做出了系统性与深刻性的分析。作者基于上述“问题症结”的认识,认为逻辑全能问题是认知封闭原则在形式系统中的体现,对逻辑全能问题的回答可以视为对认知封闭原则的解答。本书的基调是拒斥逻辑全能问题,实则是不接受认知封
本书所探讨的意识自然化的新进路,是在吸取已有的各类物理主义和二元论的理论经验下,对意识“难解问题”作出的尝试性解释方案。一方面,本书通过梳理总结自然主义下的物理主义路径和二元论路径,指出两种传统路径在意识问题上所各自面临的困境;另一方面,本书着重阐释查尔默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论证分析其作为意识自然化新进路的可能性,
17世纪俄国东正教会的分裂运动是俄国宗教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1653年牧首尼康对俄国东正教经书和仪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包括以三指画十字替代以前的两指画十字,以及改变了耶稣之名的书写方式等。这些改革引起了部分神职人员和广大教徒的强烈不满,最终,反对尼康改革、坚持俄国旧礼仪的信徒从统一的教会分离出来,被称为“分裂派”或“
现代社会教导我们,任何成功都要靠努力去获得。作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并非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某些情况下,努力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他的哲学是:不要正面强攻,而是采取迂回的方式,简洁、轻松地达到目的。作者通过大量事例——法国极限走钢丝运动员菲利普·佩蒂、网球名将雅尼克·诺阿、足球名将齐达内、无氧深潜传奇人物雅克·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