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美学的话语建构不仅在论争与热潮中交缠演进,更在中国传统与现代以及欧美、日本与俄苏等多元复杂话语背景中杂糅性生成。本书将20世纪中国美学的话语建构聚焦到现代以来重要的人物与思潮中,透过历史文化语境和文献细读的把握予以学案性质的考察,力图微显阐幽、以小观大。与此同时,将现代以来的人物、史案与思潮重置于世界美学的
本书在对上万名大学心理委员需要应对的现实问题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近7000个有效问题中筛选出360个最具典型性的问题,结合各种现实情况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本书中的问题均来自大学一线心理委员,采用问答式呈现,分类合理、目标性强、实操性好,可供大学心理委员日常工作参考。
本书以中国老庄美学的核心命题为中心,涉及西方美学中的柏拉图美学、康德美学和存在主义美学,并以马列主义美学为基底和综合,将中西美学统一于朴素这一概念之下。姚云帆 邱伟杰先生用概括但详略得当的笔调,借助中西方哲学家们的理论反思,在《普及美学原理》中叙述了西方美学一步步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迷失方向的历史线索,并站在中国美学的
长期生活于中国、从事中国思想研究的美国汉学家任博克, 在天台宗、庄学研究有非凡的造诣。 作者对按照西方思想模式解读中国经典提出了质疑,力图表现中国经典的特殊品格与人类价值。 中国与西方到底有何不同? 比照希腊-欧洲思想的主客二分,中国古典的思维方式、内在人格和生存经验,都指向了一个连贯的整体(理),其犹如格式塔。 虽是
本书选取20世纪以来在国际美学界有重要影响的意大利学者的文章,将其结集成书,旨在向国内学者介绍意大利美学研究的卓越成果,为国内的美学研究开阔视野、提供借鉴。 意大利这座美学重镇,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哲学家、美学家。他们当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哲学家艾柯,又有很多活跃在当今美学界的意大利学者。他们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阐发对美学
本书是费秉勋教授毕生研究古典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其研究打通了先秦、唐宋、明清文学的壁垒,从神话到诗词到小说都囊括其中,着重于悲剧理论和美学思想在古典文学中的运用。
本书通过查考康德的著作、信件、手稿与讲稿等材料,系统论述了康德心灵哲学的近代渊源、发展演变、理论内涵与后世效应,揭示其心灵观在知识与道德两个维度上的融合。由此,本书既从哲学史的发展角度描绘出其心灵观结合理性与经验的过程,也通过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互动勾勒出其心灵观在认识论与道德哲学中的关键作用,进而展现出其心灵观在西方
《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奇书,在古代社会享有崇高的地位。历代思想家通过注释与研究《周易》,阐发了具有时代与社会特色、理论关切各不相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观念,形成了绵延两千多年的易学史。本书名为《〈周易〉研究与解义》,内容上包括对于《周易》的研究与对于《周易》的解义两部分。对《周易》的研究包括古经研究与传文研究。对《周
在本书中,一位世界级的社会理论家对我们所处的后传统世界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警示性的,同时细致入微的理解。现代性的理念体现了启蒙运动关于进步和理性的崇高希望,但其现实也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并暴露了人类持续的破坏性冲动。作者并不寻求解决现代性的矛盾,相反,他认为社会理论应该接受其两面性,想当然地认为现代性可以消除邪恶是一种危
"本书首次全面系统地搜集并整理敦煌写本《四分律》,在此基础上,深挖写本《四分律》的文字学价值和文献校勘价值。全书主要分为三部分:上编,文献篇。共搜集到161件(号)有关《四分律》的卷子,将写本与刻本逐字比对,校正传世刻本,挖掘写本的文献校勘价值。中编,用字篇。全面调查具体用字分析文字书写习惯,探求其汉字书写规律,深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