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题是人类未来,分为三章,第一章讨论学的问题,区分模仿之学与数之学,进而探讨未来之学的可能形态;第二章讨论尼采的末人与超人概念,由此引发关于未来人的想象;第三章着眼于人性之变,即自然人性向技术人性的切换,探讨对未来生命的规划以及生活世界经验的重建问题。所有这些努力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未来人和未来世界。
本书为孙周兴未来哲学系列丛书之一种。收在本书中的四篇文章,原为孙周兴《存在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汉语哲学》(商务印书馆2019年)的第二编西哲汉译与汉语哲学。此次单独成书,仍然是四篇文章,设为四章,重新命名以示主题。未来哲学的主要课题是技术与未来,也即要对今天和未来由技术支配的新人类文明做出探讨和解释。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作
本书共三章,第一章讲物的经验,第二章讲时间经验,第三章讲生活世界经验之重建。在这个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世界变了,生活世界的经验也变了。然而,世界变了,你还没变,这就有大风险了。这个新世界碎片而多元,传统的确信方式哲学的存在确信与宗教的救恩确信已经失效,而你还在旧世界里,依然坚守旧的确信方式,依然希望用旧世界的传
商人意外破产丧命,剧院老板声誉大起大落,暗恋对象接受别人的求婚…… 1660年前后的阿姆斯特丹,青年斯宾诺莎在这座繁荣的城市中经历了诸多变故。 他几乎丧失了活下去的动力,却又不得不用尽全力寻求生活的解药。 是对更高人性和完满幸福的想象与追寻,给了他巨大的安慰, 斯宾诺莎开始在思考和写作中治愈
1942年到1943年间,薇依离开马赛奔赴美国,后又抵达伦敦,在异国度过生命最后的岁月,期间共记下八个笔记本。在这些笔记中,薇依以其标志性的箴言体写作形式,广泛地讨论了善与恶、爱与美、苦厄与忍受、自我与他者、时间与存在、必然与顺从等形而上学、哲学主题,也对社会、政治、历史等人类文明领域发表了充满原创性的看法。和之前的作
高效自动化的心流状态是天才的专属,还是人人可修?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真正的智慧并非单纯依赖前额叶的理性思考,而是要通过慢思考来训练动物脑,将理性思考的成果转化为自动化的心流。这种心流并非简单的快思考,而是一种可经过精心训练而得的高效自动化状态,能够在无意识中为我们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让我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游刃有余。本书
本书讲述的是一些独行者对古典的别择。他们走上各自的学问之路,却没有随着惯性一路向前,不愿亦步亦趋跟从受到现代精神宰制的正统古典学术,反而对古典精神情有独钟,要独辟蹊径寻索真正的古典精神,并在这个过程中成为自己。无论是秉持爱希腊主义来抗衡历史主义古典学的德国古典学者,还是提倡语文学向哲学的转化来反对历史语文学的尼采,无论
对话是做哲学的一种理想方式。在对话中,对话者有机会澄清自己的想法,减少误解。他还能代读者向哲学家提出质疑与批评意见,从而鼓励读者批判性地检视哲学论点。一场精彩绝伦的对话是充满生气、发人深省的,它迫使提出想法的人直面问题与反对,不得不回应一个独立思考的发问者。 本书作者福尔霍夫与辛格、卡尼曼、麦金泰尔、威廉斯等十一位哲学
本书是一部教授普通人运用脑科学与正念的前沿方法轻松打破日常生活中的焦虑习惯循环的指南。作者提出焦虑是一种习惯回路,而且潜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焦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典型的焦虑症状包括紧张、不安、易疲倦、难以专注、易怒、肌肉疼痛加剧、入睡困难等。作者根据自身在神经科学领域二十多年的临床研究经验,结合对数千名患
“抑郁”“焦虑”“社恐”等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大众耳熟能详的心理学话题,也常常在新闻媒体上占据头条。但是,到底什么是“抑郁”和“焦虑”?什么样的人会被评估为“社交焦虑症”?正常的“抑郁情绪”和需要专业帮助的“抑郁症”之间如何区分?什么样的人容易罹患心理障碍?不同的心理障碍应该如何治疗?我们又该怎么预防?这些话题则是变态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