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与认识论毋庸置疑是哲学必不可少的核心组成部分。知识和信念也是形式认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信念是认知主体所相信的命题。一个认知主体相信的所有信念构成了他的信念状态。信念状态会随着认知过程而不断动态变化。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接收信息的途径,会源源不断带来各种各样的新信息,引发认知主体对新信息的评价,进而形成新的信念。
本书为作者在南开大学的博士论文。佛典序跋在多个层面呈现出复杂特征:在形式上,佛典序跋源于中土序跋,具有中土序跋的某些属性。在内容上,佛典序跋混合了域内外文化。在功能上,佛典序跋在中土序跋已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在价值上,佛典序跋对中土序跋已有的价值有所超越。在书写对象上,佛典序跋与佛典、佛事活动等佛教文化紧密结合而
中国佛教哲学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宇宙人生和修持实践的看法与主张。本书是对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系统、整体研究的成果。作者从中国人的佛教著作出发,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佛教的重要哲学问题,勾画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全书通过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五编的专题论述,阐明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的滥觞、论辩、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与
《美学导论(第5版)》在对世界美学史进行批判思考的基础上,吸收中国古代美学精华和西方最新美学成就,按照当代学科体系要求,重新建构美学原理体系。本书对重要美学难题,如审美的现象分析、美学的基本类型、美的文化模式、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等,都进行了新的思考和精论,特别突出了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非西方美学在世界美学中的特色和地位
本书从诠释学概念、诠释学的早期发展、19世纪的普遍诠释学、当代诠释学的形成、当代诠释学的发展和争论等方面全面系统而历史地展现了诠释学这门哲学学科的丰富内涵。本书特别指出理解从来就不是一种对于某个所与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属于效果历史的,诠释就是陌生性与熟悉性、过去与现代的综合。当代诠释学的最新发展是以理论与实践合一为任务
哲学价值论是正式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存在论、意识论相并列的哲学基础知识理论分支,一向由西方哲学家特别是新康德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等所探讨,长期缺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述。本书属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自主创新的一项成果。本书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于学科的高度,就价值现象的本质、发生和存在的基础,
本书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深入研究,肯定了“宗教”和“非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将道教提升到学术层面来探讨,期在重新建构道教思想体系。书中指出,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虽然不同于儒家与道家,但其思想源流却又离不开这两家,它从一开始就是以儒道互补为特征的。
这是一本探讨我们该如何面对临终和死亡的死亡教育大众通俗读物。本书通过权威视角、实用内容与温暖叙事,帮助读者从“恐惧死亡”转向“接纳死亡”,最终实现“向死而生”的生命觉醒,既是个人心灵成长的指南,也是推动社会死亡教育进步的重要读物。作为肿瘤专家,本书作者在其职业经历中多次直面患者对于不治之症和濒临死亡的真实反应,既见多了
《存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新方向》是由“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与另外两位存在心理学先驱者安杰尔和艾伦伯格合作主编的一本译文集。该书首次向英语世界特别是美国系统地介绍了欧洲的存在心理学思想,主张存在主义是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新方向,因而被誉为美国存在心理学的“圣经”。本书为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开启了一种新维度。这是终极
在本书中,罗洛·梅讲述了生活在当代世界中的人面临的冲突:认同感的丧失、焦虑的根源,以及对自由和责任等概念的困惑等。他认为,虽然当代人面临无数艰难的冲突和选择,但凭借我们独具的能力,是可以最终解决这些“难题”的。无论是思考战争、心理学,还是诸如萨特、克尔凯郭尔等存在主义思想家的观点,罗洛·梅在各个方面都拓宽了我们对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