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讨论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所呈示的一些关键性概念如存在、此在、时间、真理、艺术、语言以及存在之作为历史等。整体上展现了海德格尔以《存在与时间》为代表的哲学思考路径:从存在者出发追问存在本身,从是于世中出发反思传统认识论,从人生在世的基本情绪出发领悟人的生存本质,人在情绪中现身,在筹划中领悟,在语言中交流,在存在
为什么总是看自己不顺眼? 因为我们心里住着一个找茬鬼。 找茬鬼是谁?它是个好心好意的破坏分子,是你内心的一个次人格,它存在的初衷是保护那个年幼、脆弱、敏感、毫无防备的你。找茬鬼记得你被他人的评判所伤害时的痛苦,记得你所经历的羞辱,它知道那些是多么可怕。 为使你免受批评,它擅长的方法,是赶在别人之前批评你,且攻击性极强
为什么要讲理?为什么希望别人也讲理?因为: ,也是重要的一点,是好的论证使我们更好地做出自己的决定。那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理有据的人,无论是实现目标还是完成计划,成功的机会更大。 第二,遇到艰难的道德选择,好的论证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不仅帮助我们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使我们避开有不良后果的行为。 第三,好的论证,使
本书分为4部分,部分绪论,澄清此书所要讨论的意识概念和问题域。第二、三部分是本书的主要部分,分别从意识结构和意识发生的角度,借助现象学、心理学等精神科学的研究,多角度、多层面讨论意识。第四部分是一个总结,从方法和运用角度总结意识研究, 如作者所说,这本书里提供的是对意识现象学的一个系统研究的尝试:整个阐述是从感知分析开
本书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着重体现“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的文化继承宗旨,聚焦自西周至清末家训内容,兼顾各个朝代,选取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及历史影响力的家训十五篇,节选或全文选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内容涉及子女教育的各个方面,且注重选取有代表性的女训、母训著作。全书按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每篇包括作者简介、导读、原文、注释
本书是对儒家经典《大学》的精细解读,注重文本的考证与思想辨析,依循思想的历史嬗变对《大学》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篇章结构、基本思想、历代研究等基础性问题展开论述。全书以经典文本的基本问题为导向,以思想史与哲学史相结合为研究进路,以基本问题与译注集评相结合为体例,呈现出《大学》作为儒家经典文本在历史传承中的思想演变与精神相
本辑重点刊出了曾经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的两个专题——“宗教生态论”和“修行人类学”,以期推动中国之宗教人类学的中层理论建设,探讨我们如何解释中国宗教的累积传统及其当代发展趋势,以及我们如何从宗教的内在理路或内部视角去理解宗教的身体实践或自我表述。
本书以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为研究对象,以其《反抗的人》中的“南方思想”理论作为切入点,通过“团结”和“尺度”两个维度对加缪的生平、思想和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重新构建阅读加缪作品的逻辑理路。“团结”和“尺度”作为加缪“南方思想”的两个重要维度,从两个方向贯穿并且构建了加缪全部思想的精髓,汇集且落脚于“南方思想”理论中,提
《宗教与哲学》(第十辑)收录了国内有代表性的一批宗教哲学与宗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的最新力作,内容涵盖康德宗教哲学、自由儒学、洛克宗教哲学、道家思想、儒学与禅宗的对比研究、天人合一思想研究等诸多领域。其中,邓安庆教授基于国内方兴未艾的自由儒学思潮对黑格尔的中国哲学理解所做的对比研究,卢国龙教授对庄子自然概念尤其是“公是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要有去看大山大海的野心;第二部分把每一仗都打好打满;第三部分找到自己的人生头条。三个部分共23篇文章,记录了作者在20年的职场经历和人生起落中,收获的对职场、人际关系、社会和人生的洞察,是一份犀利又不失柔软的经验谈:这个世界没有必然的规则,就像人生也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做人可刚强可柔弱,唯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