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以钱谦益为中心,包括程嘉燧、李流芳、王志坚、毛晋、金圣叹、徐增、归庄等在内的文人,以传承宋濂至归有光一系的文人经学为己任;与此同时,佛学界兴起刊刻方册藏、以教疗禅和重视佛经古注疏等征实学风,诸人亦积极参与。文人经学与佛学征实风尚在思维方式上的相互激荡,为明清之际文学思想史的变革提供了理论动力。本书试图通过考察
郭象的美学思想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和阐述,本书尝试全面而准确地阐述和理解郭象的玄学思想,并归纳为“适性美学”,详细论述了郭象适性美学的内涵、发展、其蕴含的理论资源、理论体系,以及郭象适性美学与六朝文艺美学的关系,最后以郭象的适性美学为中心,论述了魏晋玄学的产生、发展、特征以及在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
内容简介:本书稿由人生经验和常识出发,力求从哲学角度启迪思辨,尝试回答人生是什么?(真)、人生应当是什么?(善)、人生能够成为什么?(美)这样三个问题。本书稿部分回答人生是什么,即关于真的问题,分为三章:人生的寿律、人生的阶段、人生的实存。分别对生命的寿数、生命的节律和效率、人格面具与社会角色,以及实存与本质等涉及人生
本书围绕自我识别、仪表识别、行为识别、个别性识别几个领域展开论述。自我识别板块讲述如何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生活的目标;之后介绍仪表识别和行为识别中的知识和工具,以及如何提升自己形象的方法,如何赢得他人尊重的途径,等等;最后回到个别性识别,探究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一课——我是谁?我想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
本书收录的文章,由多位东京大学教授,通过跨学科的视角,采取不同角度的解读,以“表象文化论”中“颜色”为主题进行论述。集结了日本表象文化研究前端学术成果,系日本表象文化研究重要参考文献。所谓表象文化研究,就是研究“表象”这一具有普遍性的实践行为中所把握的文化事象。无论何种人类文化,都含有各自独特的表象体系,因此,“表象”
本书旨在全方位展现易学文化的博深内涵和人文价值,系统阐述易学的基本原理、哲学智慧,深入发掘卦图、河图洛书、太极图、太极统一模型图等的源流及其破译情况,揭示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本书作者凭借深厚的易学功底,以翔实的史料考缜密的逻辑分析以及同情性的体悟、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这才是易符和易图的真正奥秘。
本书介绍了《周易》的文化地位、构成、含义、性质、符号系统、文字系统,介绍了什么是易学以及历代易学的发展概况、作为中华文化精神主干的易道的发展,将“易学”的研究置于中华文化研究的大环境中,不仅拓展了易学研究的范围,获取了易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提出是易道促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
本书以《周易》为底本,把《周易》以讲读的直白语言阐释出来,以六十四卦的六爻为线索,根据六爻的时位、爻辞等,从中梳理总结,得出结论,认为六爻喻示了人生的六个阶段、六种状态,以“人生六步曲”的全新提法展示出来。具体内容包括:初爻多潜;安心居于下位;成功源于能做好小事;用恒处事,不急不躁;少说话,多做事;直面错误,及时改正;
本书在比较汉代与宋代象数学的基础上,探讨了“象数”范畴的博大内涵和“象数派”的演变过程,分析了象数派的本体论、方法论、天道观、人道观,从而论证了“象数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揭示了“象数派”宇宙世界与人文世界同构、物理之学与心性之学会通的理论图式,呈现了“象数学家”坦夷旷达的宇宙情怀与中和安乐的生命境界。
本书是易学专家张其成教授全方位释读《周易》与中医关系的代表作,内容凝聚了张教授二十余年研读《周易》、感悟中医的心得体会,书中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将“气”“阴阳”“五行”等中医理念与《周易》之易理相结合,探寻易学与中医的关系,为我们解开生命的秘密。具体内容包括:西方对人的界说;中国的“人学”特征;巫——易与医的源头;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