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强调对教育的彻底重塑,关注和顺应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和趋势,运用哲学的智慧来改变学与教的方式,在集体共同的探究过程中实现儿童思维、道德、品格等全面发展,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发展学生思维、推进学科教学、增强道德教育、提升教师水平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这本书是“儿童哲学之父”李普曼的代表性著作,对于儿童哲学的教育理念
本书围绕“新生适应、学业困惑、人际关系、恋爱、职业迷茫、心理健康、就业抉择”七大主题展几乎涵盖了大学生涯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心理问题。无论是初入校园的陌生感、沉重的学业压力、杂的人际互动,还是对未来职业方向的迷茫,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对应的案例和解决方案。这种系统的主题划分,使得本书不仅适用于当前有困惑的学生,也能作为大学生涯
《美学》辑刊(俗称“大美学”)创立于198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主办,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创立的美学专业刊物。在1980年代哲学和美学刊物和书籍稀缺、研究资料匮乏的时代背景下,《美学》以其深广的专业性和深刻的思辨性启蒙了几代美学学人,奠定了80年代审美现代性启蒙的基础和美学学科的问题域以及学科发展方向。201
本书围绕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惯性思维和现象展开,引入“路径依赖”的定义,告诉我们路径依赖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突破依赖,内容涉及个人成长、思维创新、企业管理以及社交维护等各个方面,相信读者朋友们在深度剖析路径依赖后,能不断改正不良习惯、矫正行为模式,并改变思维定式,进而在诸多领域内有更好的表现。
本书从多个维度和角度,帮助你理解情绪的本质与来源,并提供一系列简单易行的技巧,教你如何在情绪出现时进行有效的调节。例如,如何通过呼吸和冥想让自己在愤怒来袭时迅速平静下来;如何通过换位思考和情绪表达,让自己在压力巨大的环境中释放焦虑;如何通过正念训练和白我反思,帮助自己在负面情绪中找到成长的机会。探讨如何通过简单而有效的
本书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教授近年来发表的论文,共十一篇。作者不再纠结于外来的自然哲学问题,不再追问“何者为第一性”,强调中国哲学主要是人生哲学,以天人之辨为基本问题。作者秉笔直书,只谈自己所得、自己所见,力求表达真情实感,不理睬所谓“范式”。作者对冷僻人物不感兴趣,只关注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
本书是一部古籍整理,也是一部佛教经典著作。《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全书正文为原经文,无注解,共七卷二十八品。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比喻经典之洁白完美。经中用诗、譬喻、象征等多种文学手法“讲故事”,表达其主旨思想——“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
本书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修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广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又列举了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对于辨别“混珠鱼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次重刊,取《思溪资福藏》为点校底本,取《高丽大藏经》为通校本,又参校上海佛学书局本,及多种注疏、解读本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一起合称《四书》,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千百年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将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孟子》乃至《四书》,除去研讨中国古代思想史等方面的参考价值外,时至今日对现代人的修身养性、促进社会和谐,也有其可取之处。此次影印所用底本,为国家图书
《周易》几乎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古典,是符号体系和概念体系的统一体。在易学研究中,《周易》的符号体系和概念体系都得到了发展,但长期以来人们主要致力于其哲学含义的阐发。自莱布尼茨发现易图与二进制数表的一致性以后,人们逐渐增长了探索潜藏在《周易》中的科学道理的兴趣。对于《周易》进行数理科学研究的学者几乎都是在分析易图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