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学自创立之始就试图与“形而上学”划清界限,而斯特劳森通过《个体》一书扭转了这一局面,并将自己的思想命名为“描述的形而上学”。他在本书中指出,以往的形而上学更多是修正性的,较少是描述性的,而描述的形而上学不仅能够描述我们关于世界想法的实际结构,还能揭露概念结构里最概括性的特征。斯特劳森不仅探讨了语言哲学中主词与谓词
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现象学”涉及六个基本维度:知觉主体、审美态度、纯粹知觉、感性语言、自由意识、情感先验。对以上六个维度所作的“审美知觉现象学之现象学阐释”是双向的:一方面,运用现象学哲学诸家(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舍勒)的理论深化、补充、丰富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现象学”,使其成为超越了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
本书分为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三篇。往下又划分为自然哲学、知识和行为问题、重建时期、伦理运动、基督教和中世纪哲学的古典来源等。真实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还对大量专业术语作了充分的理解,作者以哲学史家的卓识远见,系统地介绍了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是读者阅读历史、钻研西方文化、了解人类发展史的优秀读本
本书共分七部分。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生活在数字时代,我们的人格和身份不再仅仅根植于对自身的狭义认知上,还建立在与各类数字化产品的软硬件连接上。社交媒体、数字人和元宇宙拓宽了我们对人类存在意义与价值的认知边界。本书从交叉学科的角度,融合了哲学、心理学、脑科学、机器人学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知识,探究了脑、身体和高技术之间的连接如何在未来让我们的人格和身份呈现
本书力图纠正人们对敏感型孩子的误解,从8个方面入手,结合敏感型孩子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鲜活案例,深入分析,总结提炼,为人们提供发掘并培养敏感型孩子优势的方法。
本书对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晚年哲学思想著作《思想方式》进行导读,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贯穿怀特海哲学体系之“形而上学-宇宙学逻辑”“历史-经验逻辑”与“实践-伦理逻辑”各自内涵与彼此关系的梳理,第二部分则是对其哲学三个不同阶段,即“自然哲学”“机体哲学”“生命哲学”各自内涵及彼此关系的分析,第三部分则立足“生命释
本书讲透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真功夫、大智慧,并融会贯通于日常生活。
本书选取先秦至清末民初27篇中国美学名著进行注释和解说,包括《声无哀乐论》《顾恺之论画》《书谱》《林泉高致》《溪山琴况》《园冶》《艺概》《人间词话》等,内容涵盖音乐、绘画、书法、园林、诗歌等。作者注重版本辨析,选本精良,注释详细,解说精辟,既为读者阅读中国美学原著提供可靠文本,又详细讲解了每篇原著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中国美
本书通过对十八世纪东亚和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发现东西方之间呈现出某种共时性。这种共时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共享和流通;第二,社交和趣味的趋同;第三,商业出版和知识网络所带来的公共舆论圈的扩大;第四,跨越国界的“文艺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