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了现象学家马克斯·舍勒在《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一书中,从感受行为分析到对人格共同体研究的思想路径。研究了舍勒的关于行为一般理论,揭示了价值的感受行为在舍勒思想中是最根本的奠基性行为;研究感受行为的本质结构,表明舍勒通过现象学还原出了价值先天领域,并对所有价值进行了分类和等级排序,同时也对相应的
本书的主旨内容是对中韩日儒学哲学本质的研究,由绪论、三章、附录构成。绪论部分阐述了作者之所以撰写这部书的因缘。正文三章对中韩日儒学哲学本质的特点以及这种特点对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其中第一章“以仁为体”的中国儒学揭示了“仁学”作为中国儒学“基因”的本根性和本体性及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价值。第二章“重情重
明清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又极为复杂的时期,明清儒学转向正是这一思想鼎革阶段的主旋律。就明清儒学转向而言,既立足阳明心学传统,又深涉考据学与佛、道之学的泰州学派后劲焦竑,无疑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人物。本书从心学、考据学与三教观入手,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焦竑之学展开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揭示了焦竑之学的智识化特
"本书以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依据,将考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予以总结,同时以规律小结、典型例题、拓展深化、重难点透析等栏目帮助考生深入理解背诵,全面梳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本书读者对象为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思维导图,为考生梳理每一章知识要点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
在《好奇心》中,曼古埃尔选择跳入的“兔子洞”是但丁的《神曲》。曼古埃尔将《神曲》描述为一本“浩瀚无垠”之书,他将自己比作跟随维吉尔的但丁,穿行在辽阔的幽灵世界,与超凡的向导相遇,蒙田、休谟、尤利西斯、苏格拉底、阿奎那、莎士比亚、普鲁斯特、尤利西斯、卡罗尔。延续自传式的散文写作风格,借那些灵性而深邃的对话,曼古埃尔回忆了
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剧烈爆发,大量肉眼无法看见的灰烬颗粒,在一年内扩张蔓延,停留在距地球表面10至20公里的大气中,形成一张气溶胶膜,将太阳能量反射回了宇宙,导致了全球降温。1816年,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无夏之年”。本书以1816年全球气候突变为背景,将龚自珍、雪莱、乔治、嘉庆的生存状态并置,把中国和英国的文化
本书是桑塔亚那的五卷本作品《理性的生活》的第一卷。在本书中,桑塔亚那首先提出了《理性的生活》的核心主题:理性不是人的纯粹智力活动,相反,它是冲动和反思、本能和思维能力的完美结合。然后,作者从常识的角度展开了这个主题,从理性的发源地“即刻物”讲起,考察了心灵的发展史。接着,作者通过进一步分析“经验”“自然”“智力”“语言
本书以政治与学术双向视角,集中梳理、论述西学东渐下,作为传统中国价值主体的儒学的困境和转型,探究新时代儒学的发展和未来。作者对近代以来儒学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康有为、章太炎、钱穆、张申府、冯友兰等)及其思想主张进行分析:从制度和心性讨论儒学的整体形态发展,从经学与哲学的关系讨论儒学学科化的困境与出路,从中西文化的冲
弗洛伊德说:人类是充满欲望并受欲望驱使的动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摆脱欲望的纠缠。它是与生俱来的存在,总是与人形影不离。只有正确客观地看待欲望,积极正面地利用欲望,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获得人生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 美国精神病学家戈登·李文斯说过:做一个有所期望、能爱他人、有事可做的人,你
在这个充满喧嚣与诱惑的现实生活中,用正向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理念,去克服攀比心、虚荣心和嫉妒心,从而净化内心获得自由,活出自然轻松的自我,拥有自尊自爱的品位生活度过幸福的一生。 我们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是困顿在攀比、嫉妒和虚荣之中?还是要打破束缚,让生活充满无限可能?其实,我们应该理智面对当下浮躁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