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伦理研究》为西南大学道德哲学与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合办的学术集刊。该集刊前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的《中国应用伦理学》。该集刊致力于推进道德哲学基础、中国道德哲学、外国道德哲学、应用伦理学研究和特色伦理话题的研究。本书第5辑,有五个栏目:伦理学基础理论、中国伦理思想、西方伦理
本书在佛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下,以方法论为视角,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僧肇“中道思维”与“即体即用”思维的形成进路、理论形态与核心特征,研究僧肇对般若中观学辩证思维、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维融合转换的原因、路径与内容,揭示佛教中国化的某些理论特点以及僧肇辩证思维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
易学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对中国诗学的影响也渊源有自,关乎根本,而为数不少的在中国诗歌史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诗人也精通易学,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运用到理论总结、创作实践,以及文学批评中。本书以易学家兼诗论家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易学思想,讨论其易学思想对其诗学理论之影响,寻求诗学之理性逻辑和审美方法。在研究维度上,以探讨易学观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省哲学史学会联合主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集刊。《德国哲学》首任主编为张世英先生,洪谦先生、贺麟先生和熊伟先生为顾问,现任主编为邓晓芒、舒红跃。本辑为总第41辑,分为5个专题,从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反驳、康德对先验自有可能性的证明、主观逻辑在整个黑格尔思辨哲学中的地位等视
哲学史。在本书中,作者以其特有的清晰而优雅的文风,带领读者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轴心时代开始,经由中世纪,一路走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密尔、尼采、萨特,最后来到今天的哲学图景面前。另外,他也没有忽视印度、中国和波斯-阿拉伯世界的伟大哲学传统,对其做了简明而公正的比较研究。通过叙述众多著名哲学家,以及许多虽然不那么出名但也对
非遗、认同与审美表征,是一个涉及现代人集体身份和共同心灵的美学问题,是一个如何基于过去的历史和当代文化需要进行审美创造和艺术变形的问题。在广西,以民歌、花山岩画、铜鼓、壮锦、绣球等为“原型”的民族文化再生产,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再生产,而是一种意义的再生产,不仅反映了当代广西多民族的整体性文化诉求,融汇了当代广西多民族精
本书是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学术随笔集,针对传统文化爱好者,内容形式多样化,包含经典阐释、札记、随笔、演讲稿、书信、游记等,不同于中国哲学、史学的严肃著作和学科论文,本书所收文章之行文在保证学术性的同时不失活泼生动,深入浅出吗,适合非专业读者阅读。此前已出版第一辑,本书是“原学”丛书系列的第二辑。本书主题“梦的工夫”意为修
本书从通俗普及的角度,对《道德经》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解读。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传道篇”,主要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从老子是谁,谁写了《道德经》、老子所说的“道”、老子所说的“自然”、老子所说的“无为”、老子的正反观、《道德经》和现代社会、老子的独特命题:治国理政、老子与其他哲学流派等,下编“解惑篇”则为对《道德经》疑
《论语义疏》二十卷,系清代学者马时芳所著,始作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成于道光三年(1823)。本书著重在通过《论语》阐发作者思想,认为事功本于学术,欲明学术,则《论语》为本,故疏《论语》二十篇,或直言其指趣,或曲畅旁通,不拘旧说,以学问为根柢,以践行为目的,以矫后世儒术疏阔之病,无汉宋门户之见,是一部较有特色的注
关于庄子思想批判的研究现有的研究并不充分,也不全面,且没有系统性。对郭象、朱熹这样的大家研究得比较充分,但对于他们对庄子的批判完全是附带论及,并非以庄子为主题,因此由于这种视角的不同导致对庄子本身关注不足。本书正是从这些冷门话题入手,将时代问题与经典相结合,对庄子思想作创新性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