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大崇教寺僧人及其后代的经济活动为主,包括土地执照、名册、置产簿、收租簿、字据、合同等。详细记录了大崇教寺土地来源以及“祖遗”“自置”“香火地”的交易史实。不仅直接反映了岷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更与寺院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极大地补充了大崇教寺僧人的历史活动,使寺院兴衰发展的过程更加生动具体。
本书收录了100个与心理学有关的故事,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心理学知识,启迪孩子进行思考及自我发现。这些故事包含了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等内容,在每个故事后面,还附上了意味深长的精彩点评,诠释了这些故事的现实意义。
《新续嘉兴藏》是《嘉兴藏》的延续,是对《嘉兴藏》释家经典结集工作的继承与发展。《新续嘉兴藏》即是计划把近三百年来,没有收入《嘉兴藏》的高僧大德的著作、语录以及高僧大德的传记,按照时代顺序,以一位高僧的语录、传记为主体作单行本发行的形式,陆续出版,以此延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溪行森禅师楚云明慧禅师合卷》共收录两种文献,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自2006年创刊以来,已出版16期。本文集所收录论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成果。本辑为第17辑,内容分为历史探微、世界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学科回顾四个栏目,相关文章从不同角度关注了历史宗教、民族宗教与文化的多样性,资料丰
本书从美学精神出发,对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展开理论分析和理性思考。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特点,全书分为“美学美育”“文艺理论”“审美文化”三个部分。文章话题多样但主题相关,篇幅各异但视角一致,均聚焦审美观照,体现人文情怀。各篇从现象入手,展开理论分析,揭示成因,把握本质,追求美学的透视与超越,展示了有深度的审美之思。
长江上游的古蜀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和黄河流域的夏商周关系密切,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蜀历史上,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王朝。由于文献记载的语焉不详,具有浓郁的神话传说色彩,后人对古蜀的了解常常云遮雾绕。本书从解读古蜀神话入手,来探讨和叙述古蜀神话中出现的杰出人物与发生过的精彩故事。另外,本书还讲述了秦汉
在遥远的古代,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近东文明时,会看到一个充满生命的现象世界:雷电、阴影,甚至一片未知的旷野,都被认为是有生命的。亨利·法兰克弗特带领他的考古队追溯了古代近东迷人的思想发展史,揭示了在哲学和科学产生之前,古埃及人和两河流域的居民对生命和死亡、国家功能和自然现象所持的基本态度。本书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与现代生活完全
分析哲学自创立之始就试图与“形而上学”划清界限,而斯特劳森通过《个体》一书扭转了这一局面,并将自己的思想命名为“描述的形而上学”。他在本书中指出,以往的形而上学更多是修正性的,较少是描述性的,而描述的形而上学不仅能够描述我们关于世界想法的实际结构,还能揭露概念结构里最概括性的特征。斯特劳森不仅探讨了语言哲学中主词与谓词
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现象学”涉及六个基本维度:知觉主体、审美态度、纯粹知觉、感性语言、自由意识、情感先验。对以上六个维度所作的“审美知觉现象学之现象学阐释”是双向的:一方面,运用现象学哲学诸家(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舍勒)的理论深化、补充、丰富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现象学”,使其成为超越了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
本书分为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三篇。往下又划分为自然哲学、知识和行为问题、重建时期、伦理运动、基督教和中世纪哲学的古典来源等。真实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还对大量专业术语作了充分的理解,作者以哲学史家的卓识远见,系统地介绍了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是读者阅读历史、钻研西方文化、了解人类发展史的优秀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