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七部分。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生活在数字时代,我们的人格和身份不再仅仅根植于对自身的狭义认知上,还建立在与各类数字化产品的软硬件连接上。社交媒体、数字人和元宇宙拓宽了我们对人类存在意义与价值的认知边界。本书从交叉学科的角度,融合了哲学、心理学、脑科学、机器人学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知识,探究了脑、身体和高技术之间的连接如何在未来让我们的人格和身份呈现
本书力图纠正人们对敏感型孩子的误解,从8个方面入手,结合敏感型孩子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鲜活案例,深入分析,总结提炼,为人们提供发掘并培养敏感型孩子优势的方法。
本书对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晚年哲学思想著作《思想方式》进行导读,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贯穿怀特海哲学体系之“形而上学-宇宙学逻辑”“历史-经验逻辑”与“实践-伦理逻辑”各自内涵与彼此关系的梳理,第二部分则是对其哲学三个不同阶段,即“自然哲学”“机体哲学”“生命哲学”各自内涵及彼此关系的分析,第三部分则立足“生命释
本书讲透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真功夫、大智慧,并融会贯通于日常生活。
本书选取先秦至清末民初27篇中国美学名著进行注释和解说,包括《声无哀乐论》《顾恺之论画》《书谱》《林泉高致》《溪山琴况》《园冶》《艺概》《人间词话》等,内容涵盖音乐、绘画、书法、园林、诗歌等。作者注重版本辨析,选本精良,注释详细,解说精辟,既为读者阅读中国美学原著提供可靠文本,又详细讲解了每篇原著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中国美
本书通过对十八世纪东亚和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发现东西方之间呈现出某种共时性。这种共时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共享和流通;第二,社交和趣味的趋同;第三,商业出版和知识网络所带来的公共舆论圈的扩大;第四,跨越国界的“文艺共和国”。
孩子在该睡觉的时候却站在客厅里乱发脾气,在本该乖乖听话的公共场合突然乱发脾气,无法跟兄弟姐妹或同龄伙伴正常相处,总是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担忧和恐惧……这些情况听起来并不陌生吧?养育孩子的路上总是充满挑战。是孩子存心与父母作对吗?不,是他们还未成熟的大脑在操纵着一切。读完《全脑教养法》,你会恍然大悟。全球知名脑科学家丹尼尔·
你的孩子特别黏人吗?你的孩子会为了一件小事哭上半个小时吗?你的孩子经常不想上学吗?你的孩子是喜欢小题大做的“表演大师”吗?著名焦虑问题治疗专家塔玛·琼斯基针对儿童焦虑问题的实践之作,谈及5大焦虑类型、6大焦虑管理步骤,大量儿童焦虑问题真实案例。通过这本书,家长将会了解焦虑的各种表现、焦虑的作用原理以及逐步降低焦虑的方法
本书是作者丹尼尔·西格尔25年临床经验的成果。它指导我们如何掌握第七感这项技能,让读者了解,其实我们有比自己想象的更多的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心理、大脑、人际关系,甚至是某些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从而实现自我蜕变,获得幸福、健康,以及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