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通史》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中一部里程碑式的通史著作。本书凡五卷六册,260万余言,上始自周公、孔子,下迄于孙中山、鲁迅,涉诸哲学思想、逻辑思想与包括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思想在内的社会思想,通贯上下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发生与发展的全程。
本书为有记忆困扰的读者提供了一些经过验证的、可以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如联想配对法、锁链及电影串联法、图像定桩法和记忆宫殿法等。
生活中的问题从来都不像1+1=2那么简单,真相与假象之间的差异也不总是那么容易区分。特别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各种信息借助互联网浪潮如海啸般袭来,冲击着眼球,争夺着注意力。想要不被鱼目混珠的信息裹挟,不被夸张的、错误的言论误导和迷惑,不被别有用心之人操控和利用,我们必须要有识别信息真伪、判断命题真假、直击问题本质、批判
本书稿主要从个人已发表的百余篇论文中选取一些与易学、美学研究相关的,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周易》学说与审美文化的思想内容与发展概况。本书主要摘选作者近二十五年来在易学、美学研究方面的十多篇重要文章,大致按内容的特点约略分成若干章节,既反映出作者学术成长的大致轨迹,也呈现出作者对易学与美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易学与美学研究,
本书旨在以自由为线索揭示马克思与卢梭之间复杂的思想联系。由霍布斯和洛克塑造的资产者因“堕落”的本性使人类付出了尊严的代价。自由是提升人性尊严之根本,卢梭、康德将其实现诉诸道德共同体以及不可企及的自由王国,黑格尔诉诸立法、行政和司法相统一的现代国家,马克思则诉诸建基于“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之上的自由人联合体,这为人的自由
本书把从1840年到1919年的哲学新进展称为中国近代哲学史,概括为四个转向。一是思想家从健动史观逐渐转向进化史观;二是思想家从对价值世界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客观世界的关注;三是思想家从对价值理性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工具理性的关注;四是思想家改造子民意识,逐渐发现新的人格。本书把1919年到1949年的哲学新进展叫作中国现代哲
来知德《周易集注》是集注性著作,易学史上的数论、气论和理本论对来氏易学的形成均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该书遍采诸家注解之长而自成一体,其理论体现了明中后期易学家对程朱理学的反思与检讨,及调和理学与气学、象数与义理的尝试与努力。全文共分六章。第一、二章勾勒来氏行年大略并对来氏《周易集注》版本系统做了梳理和考证,区分出万历三十八
本书是罗晓晖自发的课程改革论语课的讲义精华。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原典研读课,是对《论语》二十篇重要章节的译注与评说;第二部分为经典研讨课,提供了几种参考课型,如语义辨识课、资料梳理课、主题研讨课、拓展阅读课。作者的解读立足文本,多有新见,且能逻辑自洽。在当前提倡整本书阅读的背景下,作者的论语课早经教学实践检验,取
前一秒信心满满,下一秒犹豫退缩? 前一秒努力进取,下一秒毁掉一切? 前一秒天生我才,下一秒毫无价值? 这都是你,但不是别人眼中的你,而是你眼中的自己。 那些临门一脚的时候的犹豫退缩,那些无法言喻的微妙恐惧,那些阻碍前进的重重障碍,其实都来源于我们的内心,是自我破坏心理在悄悄捣鬼,它们摧毁着我们的勇气、自信和快乐,让我们
伽达默尔与施特劳斯之争—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