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介绍公共行政学中的批判理论成果,揭示其思想渊源、学说特质与理论贡献;其二,清理公共行政领域中批判理论的问题线索与发展脉络,初步形成一个有效的理解框架。研究主要立足于学术史与文献分析,在广泛收集重要论文、著作的基础上,对公共行政学中批判理论加以分类、概括与解释。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多元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TsinghuaStudiesinWesternPhilosophy)以辑刊的形式每年出版两辑(每年6月底出版夏季号、12月底出版冬季号),每辑30-40万字,接受海内外学者在西方哲学各个学科领域内的历史性或系统性研究的或以中西哲学会通为主题的高质量专题学术论文(10000-15000字,编辑许可
《否定辩证法讲演录》是1960年到1966年间伴随着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推出的四门讲授课中的最后一门。前面三门讲授课分别是《本体论与辩证法》、《关于历史与自由的学说》和《形而上学:概念与问题》——它们不仅构成了阿多诺1966年的这部代表作的入门,也是他对其所作的自我评注。这本著作中,在“导论”这个标题下的那些变化多样
这本布莱克维尔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指南,是由多位国际顶尖的黑格尔研究学者一同撰写的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著作。这些作者对黑格尔的艰深文本做了诠释,也对一些众所周知的见解和问题提出了新的想法。本书旨在提高我们对西方哲学中最具挑战性作品之一——《精神现象学》的理解,也在每一章为我们了解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思想提供了进一
本体论与认识论毋庸置疑是哲学必不可少的核心组成部分。知识和信念也是形式认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信念是认知主体所相信的命题。一个认知主体相信的所有信念构成了他的信念状态。信念状态会随着认知过程而不断动态变化。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接收信息的途径,会源源不断带来各种各样的新信息,引发认知主体对新信息的评价,进而形成新的信念。
本书为作者在南开大学的博士论文。佛典序跋在多个层面呈现出复杂特征:在形式上,佛典序跋源于中土序跋,具有中土序跋的某些属性。在内容上,佛典序跋混合了域内外文化。在功能上,佛典序跋在中土序跋已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在价值上,佛典序跋对中土序跋已有的价值有所超越。在书写对象上,佛典序跋与佛典、佛事活动等佛教文化紧密结合而
中国佛教哲学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宇宙人生和修持实践的看法与主张。本书是对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系统、整体研究的成果。作者从中国人的佛教著作出发,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佛教的重要哲学问题,勾画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全书通过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五编的专题论述,阐明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的滥觞、论辩、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与
《美学导论(第5版)》在对世界美学史进行批判思考的基础上,吸收中国古代美学精华和西方最新美学成就,按照当代学科体系要求,重新建构美学原理体系。本书对重要美学难题,如审美的现象分析、美学的基本类型、美的文化模式、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等,都进行了新的思考和精论,特别突出了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非西方美学在世界美学中的特色和地位
本书从诠释学概念、诠释学的早期发展、19世纪的普遍诠释学、当代诠释学的形成、当代诠释学的发展和争论等方面全面系统而历史地展现了诠释学这门哲学学科的丰富内涵。本书特别指出理解从来就不是一种对于某个所与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属于效果历史的,诠释就是陌生性与熟悉性、过去与现代的综合。当代诠释学的最新发展是以理论与实践合一为任务
哲学价值论是正式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存在论、意识论相并列的哲学基础知识理论分支,一向由西方哲学家特别是新康德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等所探讨,长期缺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述。本书属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自主创新的一项成果。本书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于学科的高度,就价值现象的本质、发生和存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