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为读者梳理和总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理,那就是自己是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内因,启发读者建立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式,做自己情绪和睡眠主人的意识。然后系统介绍借助高科技成果,通过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训练心理能力,提高心理素质,进而解决心理问题的分成次、多元化方法。
本书收录了周宪的四篇文章,《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的紧张》一文刊发于《文艺研究》2014年第5期理论专题的首篇。这篇讨论艺术史与艺术理论之关系的文章,以高屋建瓴的宏观视角,运筹多个领域的研究材料,追溯了西方自有艺术史学科以来史、论之间是如何相互磨合并最终相互促进的。《审美论回归之路》一文则着眼于外延更广的“理论”新趋势。该文
本书分为四编:第一编是关于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的断想;第二编是关于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些基本观点的断想;第三编是作者一些著作的序言或后记;第四编是读书札记。
本书将奥古斯丁情感思想置于欧洲古典学向中世纪哲学视阈转型的背景中予以探讨,关注奥古斯丁与古典哲学诸流派间的内在思想关联以及宗教人类学语境的情学价值重构,旨于对奥古斯丁的情感心理学作以系统整理与研究。通过拉丁文与希腊文原始文献的梳理,作者深入古代哲学流派、教父传统以及奥古斯丁关于情感现象及本质问题的阐述,从“走出古典哲学
本书共计4章,分别探讨顾炎武的生平事迹、《日知录》的版本、《日知录》的文本和批注、顾炎武与《日知录》的学术影响四个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说明《日知录》作为儒家经典的诠释及其对清代经学的影响,考察《日知录》一书在明清鼎革背景下的接受史和变迁史。本书在广泛吸收前人和时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知录》的版本、文本、点校、注释、
本书围绕王阳明的主要生平事迹及其思想演变过程展开,写作过程严格以史料为基本依据,并合理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探究王阳明思想变化的内在动因和脉络。主要围绕“心即理”“知行合一”“事上磨练”“致良知”“四句教”等几个心学核心命题展开,详细解读了阳明心学的内在逻辑和主要精髓。通过研究,指明“成圣”是解读王阳明思想的关键线索
本书全面梳理理学官方化与宋季诗文嬗变的关系,讨论理学影响下的宋季诗学、宋季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变化,探究文学新质产生的内外在原因,分析宋季文学大家缺席、中小作家腾喧齐鸣语境下文化下移、文学重心转移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展现出了一幅理学审美化和宋季文学义理化的新图卷,并针对理学对晚宋文选嬗变所起的作用展开探索研究,对宋季文人
本书属典籍整理类著作,共二十卷,是对《周易》经、传全文的注释。作者尚秉和先生为晚清至民国时期著名易学家,继承了易经研究象数学的传统,重在以象释《易》。本书把古人常用的重要卦象从繁多的典籍中筛选出来,并加以厘订,以便于学者使用时有所遵循。通过对卦象归纳整理
《应用伦理研究》为西南大学道德哲学与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合办的学术集刊。该集刊前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的《中国应用伦理学》。该集刊致力于推进道德哲学基础、中国道德哲学、外国道德哲学、应用伦理学研究和特色伦理话题的研究。本书第5辑,有五个栏目:伦理学基础理论、中国伦理思想、西方伦理
本书在佛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下,以方法论为视角,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僧肇“中道思维”与“即体即用”思维的形成进路、理论形态与核心特征,研究僧肇对般若中观学辩证思维、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维融合转换的原因、路径与内容,揭示佛教中国化的某些理论特点以及僧肇辩证思维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