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伦理秩序,是当代中国伦理学的使命。上海师范大学哲学教授陈泽环认为,为了践行这一使命,要从“文化自信”即中华文明的视角来探讨和分析,关键是传统伦理学的基础,也即“小文化观”和“小伦理观”,与体现中华民族性的“大文化观”“大伦理观”结合起来,实现两者在学术论证上的辩证统一。基于此,他从哲学基础、
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庄子会通》正是从这一文化生态出发,将庄子的身世、《庄子》书与老子的渊源、《庄子》书中的寓言、重言、卮言对儒道两家的态度融会贯通,全面呈现《庄子》书的哲学内涵和精神旨趣。《庄子会通》首先考证了庄子的国族疑案,论证庄子为楚庄王后裔,并在此基础上,对《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原则”,第二部分是“早期精神发展”,第三部分是“外部客体的角色”,第四部分是“精神痛苦”,最后一部分是“实践与理论”。在每个部分中,作者围绕每个主题分别对克莱茵和温尼科特两位大师的理念和临床范式展开了精要的介绍,并开展了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比较与对话。全书主要包含十章和五次对话,让读者对
《西北哲学讲坛》(2020)选取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在2020年度举办的12场高水平讲座,经文字和内容编辑整理,再经讲座报告人审定之后,所形成的学术文章。本辑的12篇文章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宗教学等学科。
《西北哲学论丛》(第三辑)集中了西北大学哲学学科本年度在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文集根据研究主题设置专栏,形成五大板块,共16篇文章,其中4个板块涉及哲学学院的4个核心二级学科,第5个板块为交叉学科。各板块的主题目录如下:专栏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百年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栏二:西方哲学(纪念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论
慧皎《高僧传》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僧人传记作品,不仅是中古思想史的宝库,更开创了佛教史传的历史,为历代僧传书写的典范。 钱穆先生曾言:《高僧传》“在宗教里边加进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文历史观点”。本书借鉴这一视角,聚焦《高僧传》的书写,分别从材料源自、文体样式和精神向度等方面,探讨了中古僧传书写的系统性特征,如经录与僧传
《笛卡尔语言学:理性主义思想史上的一章》是乔姆斯基论述其语言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语言使用的创造性;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语言学中的描写和解释;语言的习得和使用。在这部著作中,乔姆斯基把当代语言理论的根源追溯到17世纪。例如,有关“表层结构”和“底层结构”的设想其前身可以在法国“保尔?罗雅尔语法
本书以有“东方诗哲”之称的现代大哲方东美先生为研究对象,以哲学问题为导向,以中西哲学比较、会通之方法,对方氏的中国哲学观系统地展开探讨。具体而言,在把握方氏治学路径的基础上,爬梳其对儒家哲学(包括原始儒家及“新儒家”)、老庄哲学及佛家“四大主潮”(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之论述,并以反思的姿态追问“其论何以如此
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中,除了儒、释、道三教之外,还有一种在下层社会盛行的民间信仰,且绵绵不绝,生生不息,甚至至今仍在部分地区的乡村社会流传,形塑着民众的思想与行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宗教信仰研究成为宗教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作者围绕着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历史与现实,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视角,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探
《孟德斯鸠文集》第四卷收录《孟德斯鸠论中国》和《随想录(选编)》。 孟德斯鸠对中国很有兴趣,他通过与几位传教士的交往,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很多有关中国的信息,因此在孟氏的著作中,多处可见对于中国的论述。《孟德斯鸠论中国》,收录了散见于《论法的精神》《欧洲游记》《随想录》《地理》《随笔》等著作中有关中国的论述,通过这些论述